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一代就不同了。打工給打工者帶來的不隻是工資收入而是整個視野、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化。打工帶來了人口的高度流動,在打工過程中,各階層的人群的接觸也是非常頻繁的。在人口高度流動而且持續流動的社會裏,人們通過即時和當下的橫向對比來感受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感到滿意或者不滿意。前麵一節對比了不同群體和階層的收入情況,問題是這些人雖然收入和生活狀況差異巨大,但是他們工作空間是交叉的,有的情況下生活空間也是交叉的。這時候打工者的感受不是來自和農村老家的對比,而是來自和眼前這個生活環境中的人的對比。
下麵的兩個故事是在北京朝陽區皮村的兩個打工者的故事,一個是木匠,將來的理想是自己開廠做老板;一個是大學畢業生,將來希望能夠找到一份高工資的工作。當老板、當白領是千千萬萬打工者的夢想: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曾先生的故事
2010年9月9日,一位在北京工友之家實習的大學生誌願者訪談了工友曾先生。曾先生20多歲,貴州人,初中畢業。以前在貴州跟著父親辦廠學技術也學辦廠的經驗。2010年隨父親來到北京皮村,現在在一家木門廠工作。每天工作8小時,沒有休息日。月工資4000元左右,自己在外邊租房,一個月租金150元左右。除去吃飯、房租之類的,一個月也還可以存點兒。平時也沒什麼事情,下班後就是跟同事打打牌、逛逛街、上上網,有時間來工友之家辦的皮村社區圖書館看看書。
談到未來,曾先生說:“打工不是我唯一的選擇,將來有條件了就可以自己辦廠。資金倒不是太大的問題,主要是員工的素質問題。隻要自己生產的產品好,就不怕賣不出去。我想在天津擁有自己的廠。現在自己還年輕,趁現在工作機會多積累工作經驗、人際關係等。不過這個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我對於未來還是充滿期待的。”
小萍的故事
2010年9月11日,一位在北京工友之家實習的大學生誌願者訪談了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工作的小萍。小萍是大學畢業生。小萍來自內蒙古通遼市,1986年出生,在內蒙古民族大學學的計算機專業,2010年7月份畢業。她講了自己短暫的打工經曆:“來北京之前在內蒙那邊做過保險推銷員和幼師。做保險沒有底薪,還要500元押金,隻參加了一個月的培訓就離開了;幼師實習期間一個月工資是800元,不包吃不包住,轉正之後也就是1200元左右。今年8月份來的北京,到現在差不多一個月多一點兒的時間,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工作。現在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替班”,因為一共有6個互惠店,每個店的店員輪流休一天,這樣的話我們大家每周都能休息一天。在這邊一個月工資1200元,管住不管吃,周六休息的時候可以在機構吃飯,平時隻能自己買著吃。現在主要的想法是先穩定下來,趕緊掙點錢把自己在學校申請的8000塊的助學貸款還了。
“其實畢業前我有過對以後美好的設想。可是在通遼接觸的兩份工作都覺得很不順心。自已身邊的同學在哪裏的都有,比如有一個還在通遼,現在工資1500元左右;也有幾個來北京的,一個月工資在2200元左右。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找一份工資高一點的工作,自己在學校時考過一個初級營養師的資格證,平時有空也看看營養學方麵的書,希望今後能夠在這方麵有所收獲和成就。”
一個在高檔社區工作的家政工告訴我:“我當然也希望能住上洋房、開上汽車”;一個小包工頭告訴我:“我的老板隻抽頂級的中華煙,那樣子太帥了,他就是我的榜樣。我這輩子就希望能夠擁有一輛寶馬。”2008年10月我們在深圳做過一個調查,調查中問及了工友對未來的打算,30名(其中25名是80後)工友中有一半說希望將來自己做老板、至少自己做小生意。“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鄉”這很正常。但是,現實是“同一個世界,不同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