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我在東莞訪談了在那裏打工的劉珍蘭。她1984年出生,老家在貴州省遵義縣新民鎮。丈夫29歲。他/她們有一個兒子,4歲,在新民鎮由珍蘭的爸媽照顧。下麵是我們的一段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的糾結和不確定:
問:你覺得現在什麼對你最重要?
答:現在就是孩子最重要,我現在心裏麵想的都是孩子,等他大一點了,應該會好一點。
問:聽你嫂子說,你準備打工到春節前然後回去,這次回去之後想在當地找工作,主要是在家裏照顧孩子,就不再出來了,是這樣嗎?
答:對。但是如果想把房子修起來了,就還是要出來的,因為外麵的工資高一點。
問:如果是一個月存一千,一年一萬,十年十萬。是不是需要再出來打工十年,最後就可以安心的住在自己的房子裏麵了?
答:看現在這個情況是要不了十年的,不可能是我一個人掙錢的,我老公也會的。
2011年初,我對珍蘭的情況進行了後續跟蹤,得知,珍蘭春節過後沒有留在家裏照顧孩子,又來東莞打工了。
2、計劃趕不上變化
工友心裏對生活和工作都是有想法和期望的,但是現實條件很難滿足這些願望的實現,甚至相去甚遠。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即使有想法和計劃,那也是在將來;眼前有計劃也是沒有用的,因為自己無法逾越客觀條件的限製。
2010年11月11日我在東莞訪談了程雲。她老家是貴州的,37歲,高中畢業,打工15年了。丈夫32歲,老家在貴州省遵義縣新民鎮惠民村。他們有一個5歲的兒子。現在一家人都在東莞,丈夫在工廠打工,程雲帶小孩同時幫助房東做房管掙點兒錢。下麵是我們的一段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麵對未來的種種矛盾和不確定性:
問:你們對將來是怎麼打算的呢?
答:我的生活向來都是計劃不如變化,每次都有計劃,但是……
問:就是可能會變,但現在有什麼計劃呢?
答:計劃沒有什麼了。現在就是說如果能繼續打工就繼續,如果打工不下去的話,就回去種田。
問:你會種田嗎?
答:誰說我不會的,可以說隻要我願意去做的話,我就可以去做。
問:你覺得二十年以後,你會住在哪裏呢?
答:怎麼問這樣的問題啊!如果順利的話,我會住在城市,如果不順利的話,我覺得可能還是住在農村了。
問:什麼地方的城市?在哪裏?
答:就是我的老家,遵義。我個人認為還是不想回到山區農村的。首先就是從教育的方麵,偏遠山區的孩子和城市裏的孩子相比,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3、城鄉之間進退兩難
打工者在城市很難落腳很難紮根,但是需要在城市謀求發展和需要打工掙錢來維持生計。打工者的工作、思想、消費觀念城市化了,但是打工者的工資待遇、生活環境和社會保障沒有城市化。一方麵一些打工者抱著終歸要返鄉的想法不放,另一方麵急功近利的企業和社會政策不想承擔打工者的社會成本。打工者現在在城鄉之間進退兩難。
下麵要講的三個故事各不相同。在東莞打工的陳滿賢剛在重慶老家的鎮上買了房子,為了買房子向親戚朋友借了10萬多元錢,所以她必須繼續在城市打工。在重慶打工的喻格說她既不打算在村裏蓋房也不打算在鎮上買房,因為她不會回去住,她也不認為自己的女兒們有一天會回去住,雖然她清醒的意識到自己打工一輩子在城市也買不起房子,但是她還是要在城市立足。在東莞打工的熊大義在重慶老家已經買了房子了,他在外打工多年也一直買了社會保險,他希望能夠繼續在城市生活,但是如果不行,回老家也得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