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生小孩,不過小孩一歲多的時候才辦結婚證,主要是因為小孩要上戶口。懷孕之後有一年沒有上班,小孩在東莞生的。生小孩的時候沒有花太多錢,找了一個接生婆在家裏生的,那個接生婆是老鄉介紹的,大家都找她。本來講好是三百元錢的,但是後來接生婆看到是男孩,就要收600元,隻好給了六百元錢。在家裏生的原因主要是花錢少,如果去醫院的話生個小孩就要花幾千元,如果是剖腹產的話就更多了,需要七八千元錢。生小孩的時候婆婆在這裏侍候,小孩三個月的時候就由婆婆帶回老家去了。現在有兩年多沒見過小孩了,一是因為路費貴,來回至少就要花一千多元,二是廠裏也不好請假。
“打算鎮上房子裝修好之後,一個人回去帶小孩,讓小孩在鎮上上小學。小孩現在在村裏上幼兒園,一學期275元。現在經常會給小孩和老人打電話,一個星期都要打好幾次,我喜歡打電話。家裏老人和小孩都經常生病。也想過把孩子接到這裏來上學,但是這裏的生活費用實在太高了,小孩在這裏上學也很貴。老人不願意在到這裏來,一個是不習慣,還有就是她擔心她來廣東老房子就倒了。老家的房子很舊很舊的,是土房子,有五十年左右了,都快要倒了。
“如果現在有錢的話,現在就可以回去了,主要是想有一些本錢,這樣就可以在家裏做生意。房子底下是門市,樓上就是套房。開發商和政府合作搞的。房子的產權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政府讓開發商做一些公共設施,所以到時候產權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現在聽說在鎮上買房辦房產證之後,農村的地就要收走。不過現在具體情況還不知道,等以後才知道。我們鎮子很小,主要是農業,沒有任何工業,到縣城都需要三個小時左右。”
宋金英想繼續住在村子裏種地
王福連的母親宋婆婆54歲了,沒上過學。她是這樣描述她的生活的:
“孫子才5歲,每天上村裏的幼兒園。早上七點左右我送他去學校,等老師到了之後就回來,下午一點多又去學校接。周末在家的時候如果要到地裏幹活就帶孫子一起去地裏。
“小孩不想媽媽,隻想爸爸,因為媽媽打電話比較少,爸爸經常會打電話。小兒子本來想讓我去廣東,這樣小孩也可以在那裏讀書。我主要擔心和兒媳婦的關係處不好,所以怕麻煩,自己待在村裏還好些。不知道明年小兒子要不要回來裝修房子,如果裝修好了,自己也不想去鎮上帶小孩。讓小孩的媽媽自己回來帶小孩。自己在村子裏還可以種一些菜或者是糧食,這樣他們吃的就不用錢去買。
“現在住的土房子還是父輩留下的。其實磚牆要比土牆熱一些,現在沒有人建土牆了。房子以前會漏雨,去年大修了一次,將很多壞的瓦換掉了。一共花了三百元錢左右。”
附錄:打工者買房和蓋房情況的統計
二、生活是不確定的
一般來講,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曆很多變化,有些是主動的,有些是被動的。中國社會快速變化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從農村到城市的移民潮,在“城市待不下,農村回不去”的情況下,打工者的生活麵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包括:工作不穩定;居住地點不穩定;孩子何去何從不確定;年輕的母親要選擇陪伴年幼的孩子還是外出打工;看不到發展前途但是仍然在迷茫中掙紮;等等。
1、重要的不是首要的
在聊天中,很多工友會告訴我:孩子最重要、自己辛苦打工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條件。但是從打工者的現實生活狀況來看,很多打工夫妻把孩子留在老家常年不能和孩子團聚和照顧孩子,很多打工夫妻即使把孩子帶在身邊也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所以這是很矛盾和糾結的,打工者不能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結果是,孩子是打工者思想和情感上認為的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行動上打工者給予孩子的時間卻是最少的,對大多數打工者家庭來講,打工掙錢養家和蓋房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