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藏族詩歌簡況
才旺瑙乳
我不是要對甘肅的藏族詩歌本身或者個案進行批評,而是就我自己多年來的閱讀和關注所及,向諸位介紹一下它的存在和態勢。因為很少有人在整體上關注和研究甘肅的藏族詩歌(當然,整個五省區的藏族詩歌也麵臨同樣的問題),所以在當下,我覺得向批評界傳遞這樣一個不可忽略的群體存在的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一、甘肅藏族詩人在國內藏族詩壇也算主力軍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地了解一下大背景下的藏族詩壇,然後再來認識在這個背景下蓬勃的甘肅藏族詩歌創作。
藏族是一個地域分布遼闊,曆史十分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共有520多萬人口,主要居住在藏、青、甘、川、滇五省區216.9萬平方公裏的廣闊疆域內。約占中國總人口0.4%的藏民族,居住麵積約占中國國土總麵積的22.6%。藏族有著悠久的文學和詩歌創作傳統,尤以詩歌創作為主——曆史上浩如煙海的文史哲著作大多用詩體和散韻體寫成。從文本的角度回溯,藏族的藏文詩歌文本來源於印度。從印度的《羅摩衍那》、《雲使》到藏族的《雲努達美》(作家作品)、史詩《格薩爾王傳》(民間文學,均為敘事詩)一脈相承。再加上後來大量富於民族化和民間性的文學作品及民歌的湧現,使藏族文學豐富斑斕。由於它所具有的獨特的曆史和文化傳統、曾經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從印度業已消失卻在藏區蓬勃發展起來的全民性的佛教信仰,使得這個背景下的藏文學創作毋庸置疑地在世界文學格局中都具有濃鬱的個性色彩和異質特性。
這樣的文學傳統一直保持到了上世紀50年代。
由於曆史的原因,當代意義上的藏族文學出現了新的而且是巨大的變化。首先是除藏文創作之外,出現了大批的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作家,而且在國外,也有了很多用英語等其他語種寫作的藏族作家和學術研究人員。
在國內,藏族新文學肇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但真正走向成熟和具有了豐富的文學個性的卻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詩歌的角度說,母語詩人端智嘉被認為是藏族新文學的奠基者。漢語詩歌則有伊丹才讓、格桑多傑、丹真貢布、饒階巴桑等老一代詩人,以及隨後湧現出的一大批中青年詩人。在1997年我和旺秀才丹編輯出版的《藏族當代詩人詩選(漢文卷)》中,就收入了當時比較活躍和優秀的38位詩人的代表作近200首。這些作者分布在五省區以及北京等地。
就我們甘肅來說,藏族為省內土著和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據1990年人口普查,全省共有藏族人口366718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19.1%,數量僅次於回族。甘肅藏族集中分布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兩地藏族人口占全省藏族人口的90%以上。另外,張掖地區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與隴南地區的宕昌、文縣、武都、岷縣等地也有很多的藏族散居。
相對於整個藏民族,甘肅藏族隻占藏族總人口的約14.5%左右。
但是,正如中國詩壇有個說法:甘肅是一個詩歌大省。據我個人的簡單統計,甘肅藏族詩人在整個藏族詩壇也占有很大的比列。就拿《藏族當代詩人詩選》來說,當時全藏區共入選的詩人有38位,其中甘肅藏族詩人就有15位人選。當然,這並不嚴格,各地還有遺漏的作者,同時不包括母語詩人。2002年由色波主編,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瑪尼石藏地文叢·詩歌卷”《前定的念珠》,入選了在全藏區具有先鋒性和代表性的9位藏族青年詩人的作品,其中四位就是甘肅籍藏族詩人。回頭再看,在藏族新文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四位老詩人中,有兩位(伊丹才讓、丹真貢布)都在甘肅。
這樣的劃分並不是要割裂藏族詩壇,而是給專門研究地域性詩歌的人士一份參考。
二、甘肅藏族詩歌創作回顧
毫無疑問,伊丹才讓和丹真貢布不僅僅是我們甘肅詩歌界的重要人物,也是整個藏族詩壇乃至中國詩壇非常重要的詩人。他們青年時期即探索和實驗著藏族詩歌的新的路徑,展露了有別於傳統詩人的詩情和才華。他們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成為當代藏族詩壇漢文創作隊伍中堅定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當時光進入各領域全麵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後,他們更是以其成熟的思想和筆觸,積極為詩歌和人的尊嚴正名,以深重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吹響了民族奮進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