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散文之用:簡論馬步升“鄉土散文”的精神特征(2)(3 / 3)

文學是人學,馬步升直麵“生存一生活”之“真”,並以“善”為途徑,其目的還在於試圖建構一種新的“生存一生活”美學。與福柯針對當代西方社會的“規範化”,以去除理性與普遍性進行自我建設,以美化日常生活的“生存美學”相比,馬步升是更側重於主體與社會之關係的;並且,也正處於福柯所批判的“打破那些壓抑他的枷鎖”之“解放”而非“創造”階段。《故鄉天下災荒》、《旱地的節日》、《自然的契約》等等篇章表達了對“生存一生活”的物質基礎之豐富性祈願,“人”首先必須擺脫外在的物質束縛,但“人”不是以動物式的物質滿足為宗旨,而是作為“實踐主體”自由地活著;《放下的快樂》、《助你入夢的枕頭》、《靜心》等等篇章則表達了對生活的輕鬆投入,“擺脫名利羈絆,消解患得患失的彷徨,克服誌不伸欲未達的煩惱,從心浮氣躁的漩渦裏抽身而出。”從而“胸襟寬闊眼界高遠能量進發”,使“人”作為“精神主體”,有意義地活著;《欲望之極限》、《如意》、《大補與大缺》等等篇章則主張“對於自身存在的欲望頑疾應抑其惡而揚其善”,使“人”燭照於“眾生平等”而作為“智慧主體”和諧地活著。正如羅丹所說,“自然依著神聖的律令,永遠向著優越的路上前進,不息地向著完美的境界走去。”馬步升從“真善美統一”方麵來想象和實踐“現代人”未來的日常的藝術生活,或許目前還過於想象化,但他的執著無疑充滿著真誠也富於挑戰性的。

總之,自1985年以來,各種“主義”層出不窮,各種文學新潮也衝擊著大陸文壇,特別是挾著市場經濟之勢,個人化寫作、女性寫作、下半身寫作等等欲望泛濫使文學整體走向人文精神潰敗,所以,針對文學的持續低迷和邊緣化之狀況,有識之士如雷達、陳思和等人倡議從西部文學中尋找新的精神資源,重鑄民族的靈魂並重構當代的文學精神。作為西部極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鄉土作家,馬步升的文學創作特別是他的“鄉土散文”創作盡管有種種欠缺,但它所提供的精神內核,無疑對這種尋找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甚至是不菲的借鑒價值。願馬步升包括“鄉土散文”在內的文學創作能更有力度更有深度也更為廣泛地豐富當代的中國文學格局。

(作者: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楊義:路翎一靈魂奧秘的探索者[J].文學評論.1983年5期。

②盧風:知識與智慧:現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3期。

③吳衛東:論寬容與抗衡——生存智慧說之三.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④間海燕:藝術善的解構.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⑤新時期文學與道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20頁。

⑥李曉林:福柯的“生存美學”.文史哲.2003年第5期。

⑦羅丹:羅丹藝術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