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2 / 2)

很多事情不再是夢想。DV從家庭走向專業,電視從標清發展到高清,高清播出時代即將到來,電信號的色彩還原和膠片越來越接近,還有什麼不可能實現?

大概有一個現象我原來沒有足夠重視,當我知道後,很吃驚。原來各電影廠有自己的刊物、畫報,不知何時被外麵的人承包下來,變了味道,和過去大不相同了。開始我很嗤鼻,覺得不夠專業化,比如《看電影》、《電影世界》、《新電影》啊什麼的,我很長時間把它們等同於文化商品的延伸紙版讀物,比如盜版光碟指南什麼的。到了有一天在三聯書店看到一本近似工具書的《電影2002》,還有《為希區柯克尖叫》和《後窗看電影》,我發覺這已經不是我原來概念中的電影產品指南了。其資料的價值性和全麵,以及專業化水準都令我對他們的存在不可小視。網絡上頗負盛名的“後窗看電影”等陣地亦成為新一代的影評代言人。

就在這個時候,早已在新銳影評人中赫赫有名的小白把他的書稿拿給我看,極沒有架子,以很自我的口吻,甚至是一個影迷的角色來談電影。像日記,像觀後感,也像夜話。我在他曾任版主的論壇“後窗看電影”及其精選書籍裏也能感覺到同樣態度。小白的尖刻和敏銳也是很散漫的,像他的生活狀態,完全沒有權威姿態。這讓我對小白刮目相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當時在和我合作一個劇本。我很喜歡他寫在劇本中的那些人物的狀態,很典型的“後工業”人類,而且是典型的中國都市小資類。

接觸多了,我對小白的身份恍惚起來。我連問了他好多問題——你到底幹什麼專業?他回答說,在一家數字化公司,好像還是國有單位。就我對社會了解的知識結構,這就夠錯位的。——那你怎麼又開始寫劇本了呢?怎麼又寫評論了呢?他答,網上開始的,偶然的,喜愛的,咳……我完全聽不懂,也不想再細問了。可這又有什麼關係?通過小白,讓我對很多事情了解更具體了。電影在他們眼中的樣子和我們有很大不同,他們首先是在用精神消費它。不論欣賞、崇拜還是品嚐、指點,完全像對待一種物質——某種拜物主義傾向,而我們卻當做理想來追求。脫離了人文環境的我們完全失去了價值判斷,這兩者的對話該有多麼大的差距啊。

可以說,小白成為了我的“後窗”,通過他,我看到了新一代的成長和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