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清思路,明確目標
根據中央、省上放開搞活中小企業的有關精神,結合定西實際,深化企業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思想,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繼續以產權製度和勞動製度改革為重點,深化企業改革,徹底轉換經營機製;以西部大開發和國家經濟戰略調整為契機,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方向,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促使企業改革和發展再上新台階。這一指導思想是緊緊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前提,以產權製度改革和勞動製度改革兩個重點為關鍵,以促進經濟發展為落腳點而提出來的,是貫穿於整個企業改革基本思路的總綱。
2.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三個有利於”為標準的原則,盤活存量,吸引增量,擴大總量,立足於發展當地經濟。二是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因地製宜,分類指導,選擇適宜的改製形式,使國有、城鎮集體資本從競爭性行業有序退出。三是堅持市場導入、公開競爭的原則,產權轉讓不受地域、行業、所有製的限製,鼓勵引進區外資金,促進企業產權在更大範圍內流動。四是堅持先易後難、整體推進的原則,先從基礎較好的地方開始,先從效益較好的企業開始,優勢互補,配套聯動。五是堅持改革的連續性和改革促進發展的原則。突出思路的連續性和政策的連續性,以發展促進製度創新,以改革促進科學管理和新產品開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上述五條基本原則中,前兩條是改革宗旨思路原則,後三條是工作方法原則。就深化企業改革的宗旨思路而言,首先,必須堅持“三個有利於”的標準,讓利於企業,讓利於職工,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把代表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職工的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職工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和衡量改革的首要標準,因此,在具體操作中堅持資產的問題宜粗不宜細,人的問題宜細不宜粗。其次,按照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的一項重大突破,把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作為產權製度改革的指針,換句話說,就是國有資本從競爭性行業有序退出。政府可以集中精力調整經濟結構,實行資本化運作,政府資金在資本化運作中的投入以退出為目的,通過政府資金的引導,設法把社會投資帶到既定的行業和產業,在實現這個目的之後,即迅速地、有步驟地退出,以帶動全社會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起到政府資金運作的引路作用和橋梁作用。
3.目標任務。企業改革的近期目標任務是,以產權多元化、勞動力市場化、企業自主化為目標,通過產權轉讓,置換企業的國有、城鎮集體淨資產,置換生產性土地使用權,解除企業對政府的依附關係,讓企業真正走向市場:通過一次性補償,置換企業職工(幹部和工人)的全民身份,解除職工與企業的固化關係,使其成為自由勞動者,提高積極性;通過落實配套措施,使所有企業職工進入社會保障體係,解除後顧之憂,形成優勝劣汰、用人能上能下、用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技術不斷創瓶、資產保值增殖的新機製。遠期目標任務是,緊緊圍繞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優化企業結構,進一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強”的方向發展。
4.主要內容。一是企業改革要突出產權製度改革和勞動製度改革兩個重點,近期要特別抓好勞動製度改革,通過“三置換一保障”,轉換經營機製,步入市場發展的新軌道:二是引導多元投資,置換國有、城鎮集體淨資產,出讓土地使用權,使國有、城鎮集體資本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三是實行一次性補償,置換職工全民身份,引導企業職工進入市場調節下的自由勞動力製度行列:四是建立全新的企業勞動用工新機製,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確立新型的勞資關係,以勞動力市場為核心,企業和勞動者實行雙向選擇,企業用工自主,職工擇業走向市場,由企業根據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本企業經濟效益水平自主分配,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五是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為企業排憂解難,為改革保駕護航,為發展大開綠燈,促進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三置換一保障”改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置換企業資產是前提,清理勞動關係是基礎,置換職工的身份是關鍵,所有職工進入保障體係是保證,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割裂開來。不能單打一,不能一“買”了之,把職工推向社會。
三、配套政策,探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