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改革:看定西談深化
(二00二年六月)
近年來,定西企業改革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堅持“三改一加強”的原則,加快改製改組步伐,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到2000年底,原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完成各種形式改製284戶,改製麵達到93.7%,除了自來水、電力等特殊行業企業,其餘基本全部完成改製,有的還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改製及完善工作。
一、回顧反思,深化認識
定西的企業改革,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權為突破15,以股份合作製為首選模式,是從1993年開始的,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996年前,為起步探索階段,也叫做產權改革突破階段。1993年確定試點30戶,1994年為55戶,1995年為100戶,1996年為146戶,這是第一階段。從1997年開始,為攻堅階段,以售股改製為重點,這叫做產權改革重點階段。1997年底,各種改革企業達到246戶,占國有、城鎮集體企業總數的90%,2000年底,達到284戶,占企業總數303戶(含7戶特殊行業企業)的93.7%,這是第二階段。從2000年底開始,全麵展開是從2001年3月開始,為深化階段,以產權製度和勞動製度改革為重點,這是第三階段,這裏特別提出勞動製度改革是基於以下考慮.
以前,我們談產權製度改革的動因中,講到計劃經濟給國有和城鎮集體企業帶來的弊端時,常說這樣幾句話:企業是國有的(或者資產是全民的),廠長是委派的,職工是固定的(或者職工是全民的),資金是銀行的,產品是包銷的。前兩個階段的產權製度改革我們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比較成功地解決了“企業是國有(城鎮集體所有)的”的問題,隨之而來,也解決了“資金完全是銀行的”的問題和“廠長是委派的”的問題,用人、用工、分配等企業內部三項製度改革也有較快進展。從總體上看,企業改革的成效是比較顯著的。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近幾年企業的效益是回升的,1997年。原國有企業中,當年盈利企業74戶,當年利潤308萬元,盈利企業占企業總戶數的28%;1998年,當年盈利企業77戶,當年利潤539萬元,盈利企業占企業總戶數的31%,比上年增加3戶231萬元:1999年,當年盈利企業98戶(包括持平29戶),當年利潤469萬元,盈利企業占企業總戶數約32%,比上年增加21戶。二是改製的企業比沒有改製的企業(如外貿企業、供銷社企業和其他產權沒有動的企業)要好。三是改製的地方企業比省屬駐定西的沒有改製的大中企業(如敬東廠、隴西機修廠等)要好。通過改製,再加上“三改一加強”的綜合措施。也湧現出許多典型。特別是前兩個階段的改革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職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意識大大增強,承受能力、參與能力大大提高,為企業改革的深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實事求是地講,企業改革還有不到位的問題,企業是國有的問題還解決得不夠徹底,當然與政府機構改革沒跟上,與政府管理職能沒理順也有一定關係。產權雖然突破了國有、城鎮集體所有,但是經營者一般持股額較小,還沒有高出普通職工的一倍,風險意識較低。職工平均入股,少則1000元,多則3000元,均股的問題較嚴重,形成了新的“大鍋飯”。可以說,職工當時平均入股,既是職工,又是股東,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當初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隨著時間、條件、環境和形勢的變化和發展,這種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固化現象表現得越來越突出,進一步影響到生產力的發展。最突出的表現是,沒有解決“職工是全民的”的問題。因此,已改製的企業,產權有些雖然基本到位,有些企業可以說產權很到位,如康新公司由民營企業金羚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兼並,產權實現了“民營化”,但是,由於勞動製度改革沒有從根本上動,職工仍然是全民的,企業勞動用工遠遠不如新辦的民營企業靈活。因此,深化企業改革,除了產權製度改革是重點,我認為勞動製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以往的內部三項製度改革中,而應該把它提出來,放在與產權製度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突破。從企業淨資產量的實際出發,勞動製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因為除了職工身份置換的補償費用,淨資產所剩無幾),必須以勞動製度改革帶動產權製度改革的升級,以勞動製度改革帶動用人製度、分配製度改革的升華,以勞動製度改革推動社保製度的健全和完善。因此,深化企業改革的重點是推行以置換企業的國有城鎮集體淨資產、置換生產性土地使用權、置換職工的全民身份、所有企業職工進入社會保障體係為主要內容的“三置換一保障”改革。當然,企業改革與企業發展一樣,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是無止境的。改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是隨著企業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而“三置換一保障”改革是深化階段較短的一段過程,它不是企業改革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