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馬克思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研究(1)(2 / 3)

實施審美教育,首要的是師生要善於發現、轉化和充分利用好教學中的審美因素。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審美構成,既有教學內容的因素,也有教學形式的因素,同時還有作為連接內容與形式的物質中介——教學媒體的因素,可以說融合了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審美屬性。

三、思想道德修養審美教學的策略

審美教育的核心無疑是課堂教學的審美化。課堂教學審美化是認知活動和審美活動的有機結合,它要求教師以美的法則來優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手段,給學生展示並使之感受理解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充滿自由的創造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掌握知識、發展情感、鍛煉意誌、訓練技能,獲得素質的全麵提高。課堂的教學審美化包含的要素有:教學目標和諧美、教學內容形象美、教學過程結構美、教學方法藝術美、反饋過程互動美。筆者在長期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中將形象化教學、啟發式教學和情感化教學作為實現審美教學的主要形式和策略。

(一)教學內容的形象美與形象化教學

教學手段的立體、多元。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內容體現的是各類形象美,再現教學內容的形象,就是使學生在審美、感受、理解,再造形象美的過程中獲得知、情、意、技、能的發展。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形象,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把學生的審美體驗推向高潮。借助幻燈、錄像、音響、掛圖、模型、實物、語音設備、多媒體電腦,使教學活動從平麵走向立體,從無聲走向有聲,從單一走向多元,從蒼白走向多彩,從而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心理活動,激起強烈的美感。如講到政治觀中愛國主義這一章節時,在課前課後播放一曲《國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樂會恰到好處地烘托渲染課堂氣氛,加深了學生對“愛國”含義的理解,從而更加增強其愛國主義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情境表演的直觀、有效。情境表演法也是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之一,入情入境地體驗、想象、表演,可加深認知活動。將認知推向創造階段,實現知、情、意、技、能等方麵的整體性教育功能。講到“人際交往”這一章時,創設若幹情境,如同學母親來宿舍探望生病的子女、求職應聘現場、異性同鄉見麵,讓學生分組表演,師生共同點評。

(二)教學過程的結構美與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既是學生的一種認知活動過程和情感活動過程,又是學生的審美活動過程。教學過程結構美應使課堂教學活動具備完整性、有序性、嚴密性和節奏性。“完整性”體現在新穎的標題、引人入勝的開頭、熱烈探索的高潮和嚴謹清晰的結尾。“有序性”指結構中的諸要素層層遞進,前者為後者鋪墊,後者為前者的發展。“嚴密性”既體現知識的科學嚴密性,又體現活動環節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節奏性”體現教學活動的張弛結合,既嚴肅緊張又輕鬆活動。

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啟發式教學是實現教學過程結構美的有效方式。一是把教學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從具體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針對大學新生入校後對大學生活的種種不適應,第一講的標題設計為“大學——夢想成真的地方”,引導學生討論“我心目中的大學生活”。再有針對性地指出大學生活與中學比較的新變化及大學學習的新特點,目的在於使新生能盡快完成角色的轉變,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又如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一章時,采用的標題是“張華救老農引起的思考”,由具體的案例分析及討論得出關於價值觀問題的理性認識。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記憶深刻。二是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由點到麵、由淺入深,抓住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組織教學。有這樣一件事:任課班級的一位同學的母親不幸去世,全年級同學自發為其捐款。教師抓住這件典型事例,設計了一堂題為“高尚的人格魅力——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和事”的討論課,要求同學們講述自己身邊人的高尚行為和品質,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美,從而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這堂課始終洋溢著一股愛和美的暖流,發言的同學爭先恐後,許多同學是含著眼淚講述或傾聽著一個個美麗的故事。三是教師淡化“教”的威嚴,充當“導”的角色,放下教鞭,還給學生的自主權,盡可能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設讓學生參與的機會,開展課堂討論和辯論。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多角度、多側麵理解、討論甚至爭論,從而在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並獲一定的審美享受,學習活動變得自由輕鬆,交往情境變得平等互助,信息傳導多向暢通。結合教學開展了“人本自私論”、“愛情的時機”等專題討論和“大學生學習以專為主還是以博為主”的辯論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