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馬克思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研究(1)(1 / 3)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審美教學

梁清

一、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審美需要和功能

審美教學要求盡可能地將諸多教學因素,包括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學環境等轉化為審美對象。使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美的欣賞、美的表現和美的創造的活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審美素質。

思想道德修養課作為德育類課程的定位,使得長期以來人們很難真正認同和重視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審美功能,從而削弱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整體教育效果。學習本身應該是一種審美活動。學生在學習中具有一種天然的審美衝動。在他們渴求知識的深處,隱藏著更為強烈的作為深層動力和歸宿的審美需要。但是什麼是真正的美,怎樣才能感受美和創造美,並非都是生而知之的,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體驗和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課,從實質上講就是師生共同探索人生真諦,發現人生價值,實現完美人生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一切美的熏陶中,包括心靈美、行為美、形式美、語言美、人格美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戀愛觀,從而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我國曆來就有“美德”之稱。“美”與“德”是緊密相連和互為促進的。美是道德的情感基礎,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當我們感受到一切美的事物時,我們心靈就會得到淨化,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因此,審美教學不僅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內在需要,也是本門課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養》教學的審美功能,是指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給予學生有益的、直接的、愉悅的心理影響,它包括三個方麵:

1.愉悅性

這種愉悅性是指教育影響的美及教育活動的美引起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在審美教育模式的運行中,要求致力於創造這種愉悅性,使學生主觀精神在感知、想象、思維、體驗等心理因素共同運動中獲得快樂感和滿足感。愉悅性來自於教育活動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是審美教育本質力量的體現。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可以從自然美、社會美、人格美、藝術美乃至教學過程美等方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審美體驗。把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生動的直觀形象的審美對象,引起學生心理結構各層次的活動,使得學習內容變得生動而親切,學習過程變得富有創造力和生命力,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身心更加愉悅。

2.和諧性

和諧性體現為教育影響的和諧搭配,教育活動中教與學的和諧互動。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並隨時掌握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和諧性還表現為學生在審美化的教育境界中自主地選擇發展方麵,多方麵地接受教育影響,使他們的知、情、意、技、能和諧生成,同步發展,在全麵發展中體現個性特征,在個性發展中獲得全麵提高。審美教育不僅著眼於完整的人的培養,而且著眼於完美的人的塑造。通過教育幫助和促成學生尋求一種個性發展最優結構,在對世界觀、人生觀、成才目標等思想境界方麵表現為求真的進取性;在道德行為方麵表現為感受美、理解美的升華和超越;在人際交往心理素質方麵表現為關心、合作、主動的傾向;在人的全麵發展塑造方麵表現為創新、創美的發展態勢。

3.創造性

審美教育既是教育的一種審美規範,又是一種審美活動。因此,創造性一方麵體現在教育者充分利用自身的精神麵貌、文化修養,對教育的獨特感受、認識和情感,創造新穎、多樣、豐富的教育活動操作樣式。另一方麵體現為學生在這種審美教育境界中發展創造思維,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創造才能。這種創造性是教育活動中特有的教與學互動發展式的創造,是教師和學生雙方主體意識、主體感情、主體精神的撞擊與閃光。

二、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審美構成

與一般教學構成因素不同。審美教學的所有因素需要按美的法則,包括邏輯美、形式美的構成法則進行審美方向的轉化,使原來的非審美狀態轉化為審美狀態;原來的非審美關係轉化為審美關係。這種教學因素的審美轉化具體包括三個方麵:一是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對學生來說具有審美品質和審美價值的對象;二是將教學過程轉化為師生共同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活動;三是將傳統的生硬呆板的教學關係轉化為和諧愉悅的師與生、教與學、學與考的審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