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饋過程的互動美與情感化教學
教學活動是一種信息互動反饋的過程,教師應堅持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滿足學生情感交流和認知活動自主自立的需求,從而在平等廣泛的互動過程中完成教材的學習。故教學藝術是教師富有審美價值的教學創造活動,反映在教學各個環節之中,表現為教學形式的藝術美、教學語言的藝術美。讚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誌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產生極好的教學效果。成功的教學藝術與美的教學情感相生相伴,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要求教師做到全心投入,態度平等,聲情並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麵和諧的發展。教學互動過程首先要反對隻有教師評價學生的偏向,其次反對隻有批評的偏向,再者反對隻學不評的偏向,采用好中評劣、全中評缺、多表揚、多鼓勵的評價方式。逐漸構建起師生間、學生間互相評價的機製。正確的評價態度和評價方式,會使學生產生成就動機,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更積極的學習行為,使教學活動處於良性循環之中,形成和諧的動態美。筆者在期末給學生布置寫一篇題目是“思想道德修養課後體會”的文章,要求學生寫真實感受,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教師逐份認真閱讀,對症下藥,寫好評語,再將有教師評語的作業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寫上反饋意見收上來。通過這樣的反複交流,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原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高校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論卷(四))
梁清:女,1965年生,1987年畢業於西華師範大學。現為樂山師範學院副教授,政法係總支書記。
文化與德育的思考
——兼論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則
李永如
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闡明了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鬥目標和曆史任務,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勾畫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報告堅持以發展先進生產力為基礎和前提,以發展先進文化作為旗幟和靈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主體和目的,是凝聚人心的行動綱領,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走的偉大征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突出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強文化建設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職責。
一、德育肩負著文化建設的光榮使命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黨的十六大報告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製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明確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發展先進文化,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文化對人心靈的教化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