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平等是一個階級的範疇,不同的階級會有不同的平等觀念。原始社會沒有階級的存在,人們之間也沒有嚴格意義的平等觀念的存在,那種平等隻能是一種生產力極端落後狀況下原始的“平等”。在共產主義社會,斯大林認為“共產主義時期,各人的口味和需要在質量上或在數量上都不是而且也不能是彼此一樣,大家是平等的。”其實這種平等已具有了超階級的意義,它其實是指人性得到極大的和自由的發展。就如我們設想有一個小群體,每個人都允許去一個無限豐富的果園敞開肚皮地吃,隻要不浪費。由於果園無限豐富,每個人都不會在乎別人吃了多少,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這時候拿自己跟別人比沒有任何意義,談論平等或不平等也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姑且把這種共產主義社會的人類的極大解放也理解和稱之為“共產主義平等”吧。在某些人看來,如果用數量和質量上同一的觀念來衡量的話,這種所謂“共產主義平等”也是“不平等”。所以筆者認為,隻有在階級社會,討論平等才有它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平等同時是一種社會的範疇,隻有在人和人的社會關係中討論平等才有價值。馬克思主義認為:“平等是人在實踐領域中對自身的認識,也就是人意識到別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別人當做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平等表明人的本質的統一,人的類意識和類行為、人和人的實際的統一,也就是說,他表明人對人的社會關係或人的關係。”
平等和不平等是一個相對的範疇,平等與不平等相伴而生,隻要存在不平等,就會有對平等的追求。列寧說過,“社會民主黨人所理解的平等,在政治方麵是指權利平等,在經濟方麵,……是指消滅階級。至於確立人類在力氣和才能(體力和智力)上的平等,社會主義者連想也沒有想過。” 確立人類在力氣和才能(體力和智力)上的平等,社會主義者連想也沒有想過,那共產主義也更想也不敢想。人類在力氣和才能(體力和智力)上的不平等,在共產主義也依然存在,這是任何社會都不能改變的事實。在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實現完全的絕對的烏托邦式的平等,平等在任何社會隻具有相對意義。
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主義製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製基礎之上的,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階級對立,也就消滅了社會不平等的根源。筆者並不完全讚同這種觀點。筆者認為,消滅了階級對立,並不能從最終意義上實現平等,最理想的平等狀態隻有在經濟極大發展,產品無限豐富的社會中才能實現。要達到最高境界的“共產主義的平等”,有兩個必要充分條件,第一,消滅階級對立,第二,社會經濟的極大發展和產品的極大豐富。消滅階級對立並不一定導致經濟和產品的極大豐富,而經濟的落後又可能會加劇階級的分化。所以消滅階級對立和發展經濟對建立最理想的平等的社會缺一不可。列寧曾說過:“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不可能做到公平和平等,富裕的程度還會不同,而不同就是不平”,所以社會主義階段要想實現完全的權利平等是不現實的。由於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而且分布很不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階層之間的差別依然存在,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想實現完全的權利平等是不現實的。
三
本節筆者繼續從條件、機會、結果三個角度進一步論證了無絕對意義的平等。
我讚同這種觀點,認為平等是關於人與人關係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觀點和信念,人與人關係發展的某種狀態。它包括條件均等、機會均等、結果均等等多種情況。條件均等意味著每個社會主體發展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但是人們先天體力和智力的不同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這個客觀條件任何人都不能強求平等。但是平等的“社會條件”卻可以通過社會製度為每個社會主體去創造。機會平等意味著每個社會主體都有求得自身發展的等同的可能性。結果平等是指無視能力的存在把成果簡單地按份分攤,以期每個社會主體得到同樣的收獲。在不同條件下,即使給予每個社會主體以相同的機會,其實還是一種不平等,因為每個人利用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因為條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考試來接受高等教育,這是一個機會的平等,而在貧困地區的學生由於條件惡劣,沒有享受到很好的中等教育,即使有這樣一個平等的機會,由於條件的落後和不平等使他們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落後了。如果條件和機會都均等,也會由於能力和個人努力的不同而導致結果的不平等。而盲目的追求結果的平等又必然導致對機會的占有上無視能力的存在和無視條件的存在。追求結果的平等在有些特殊狀況下是可以采用的,例如,一個群體有十個人,其中一個人已臥床不起不能夠勞動,每個人必須每天吃一塊麵包才能維持生命,而其他九個人在一天中生產了剛好十塊麵包,如果每個人包括這個臥床不起的人剛好分到一塊麵包,十個麵包剛好分配完,那麼這就是一種追求結果的平等。結果的平等隻有在照顧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需要時才具有正義性。除此之外的其他情況下一味地強調結果的平等隻能腐蝕人們的進取精神,是在批判和反對不平等的基礎上同時又確立並維護新的不平等,是人類社會的反動。通過以上的邏輯和理性分析,條件尤其是人們的先天條件是不可能平等的,這樣人們利用機會的能力不同就不可避免,因此也就出現了結果的不平等,而結果的不平等又加劇了條件的不平等,導致了條件、機會、結果三者之間不平等的惡性循環。條件、機會、結果三者完全統一的平等純粹是一種偶然,而一定狀況下的不平等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