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廣泛而深入的社會性聯係與交往在政治上為歐盟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近代以來,歐洲一直是一個紛爭不斷的大陸。從最早的威斯特伐利亞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歐洲的和平時間沒有超過50年。盡管,近代以來歐洲的政治家想出各種方案和機製來維持和平,然而,成效都不大,戰爭依然定期地在歐洲大陸頻繁發生,而且殘酷性與破壞程度逐步上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達到了頂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之後,歐共體/歐盟國家之間從沒有發生過任何戰爭,盡管有時某些成員國之間為一些經濟利益甚至是領土問題發生爭執,各成員國之間存在著政治上的猜疑與防範,但都沒有出現過兵戎相見的局麵。
甚至像法國與德國這樣的多年的宿敵最後也能化幹戈為玉帛,和平共處,共存共榮。雖然這其中還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歐洲一體化進程帶來的利益的融合機製在其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歐洲之所以能首先創製和發展出如此的一體化計劃,一個最重要的社會性動力是歐洲大陸是世界最早全麵實現工業化的地區。現代大工業生產是一種跨國界的社會性的生產,它需要國家間的相互分工與交換。任何對這種社會經濟交往的障礙都可能導致有關國家為爭奪財富而產生的衝突。讓·莫內在設計煤鋼共同體時曾說,在曆史上兩國的國界是人為劃定的,這些始非所料的國境線在產業革命時代就已形成,隨之而來的是民族主義理論的誕生。這條人為劃定的國境線阻礙了雙方的貿易往來,造成了雙方的激烈衝突……如果能夠超越國界的局限,把兩國的煤鋼結合在一起,既可剝奪一方的特權地位,又可以為另一方消除戰爭的瘟疫,使兩國進入和平的時代。盡管這是針對法德兩國而言的,它其中蘊含的精神適用於任何國家。在這種社會性的要求下,歐洲國家首先從最急迫的問題著手,建立一個功能性組織來滿足有關國家的經濟與政治上的要求,然後,通過“溢出效應”或“滾雪球效應”進一步推動其他的社會功能性要求,最終“創造了複雜的、相互交織的行使所有傳統的民族國家福利功能的跨國組織網絡,同時使戰爭變得不可能”。這種功能性理論所設想的途徑在歐盟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同時,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新功能主義的原則也得到了體現。即人類的需要不是自動滿足的,功能區域也非都是非政治化的,合作的進程不是一個想當然的過程,而是一個政府在預見到在合作中存在自己利益的利益集團和遊說分子壓力下進行合作的產物。歐盟內部那些更具有跨國性經濟聯係的部門正是推動歐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歐盟在推動內部的社會性聯係的同時,也大力促進與歐盟之外的國家與地區的社會性聯係與交往。目前這種聯係與交往分為幾個層次。
第一是歐盟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聯係與交往。1973年歐共體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是1960年1月由英國與瑞典、挪威、丹麥、瑞士、奧地利和葡萄牙七國組成。後來冰島、芬蘭、列支敦士登加入了這一組織。這一組織主要是在內部實現工業品的無關稅。但以後這個組織的大部分國家已經加入了歐盟。)建立了工業品自由貿易區。1994年1月1日歐盟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5國(奧地利、芬蘭、瑞典和冰島)建立歐洲經濟區。在這個區域內,自由流通的領域從過去的工業品發展到生產要素,歐洲經濟區納入了80%的歐盟的統一市場法規,這樣,基本上也實現了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的自由流動;另外,這一經濟區是一種動態的聯合,也建立了若幹超國家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