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清朝(2)(3 / 3)

康熙共有3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20個。初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胤礽聰明俊秀,能文能武,康熙對他十分寵愛。不料長期的皇儲地位,在胤礽周圍集結起一批依附和擁戴他的勢力,形成了第二個權力中心,胤礽的行為也越來越專橫放縱,使他和康熙之間產生了矛盾,父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而公開爆發。康熙廢掉皇太子,將胤礽圈禁起來。

這一事件激發了康熙諸子之間搶奪儲位的鬥爭,他們爭先恐後,肆無忌憚地進行活動。皇長子胤礻是因係庶出,未立為太子,見胤礽廢黜,認為自己的機會已到,慫恿康熙殺掉胤礽。胤礻曾請喇嘛用巫術鎮魘胤礽,康熙懷疑這是胤礽精神失常的原因,斥胤礻是為“亂臣賊子”,也被圈禁。

皇八子胤禩才具優長,深孚眾望,而野心亦大。他拉攏兄弟和朝臣們擁戴自己,當康熙向大家征求意見時,大家一致推薦胤禩繼立。康熙發現胤禩在背後邀結人心,大罵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誌”,“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胤禩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黨羽,亦皆如此”。胤禩亦遭圈禁。

同時因參與搶奪而被圈禁的還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

康熙經曆這場家庭變故,內心十分痛苦,精神大受刺激,導致措施反複,政策失當。五個月以後,出人意料地釋放胤礽,複立為皇太子。在康熙以為,胤礽的不軌行為,出於一時病態,企圖與胤礽和解。事實證明,父子關係已被權力深深腐蝕,裂痕已難彌合,胤礽複位後,很快又糾集舊勢力,對康熙形成威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不得不再廢皇太子。

圍繞立儲的長期紛爭,鬧得年老體弱的康熙憤懣抑鬱,心力交瘁。此後,直到康熙去世為止,沒有再立皇太子,而且這一問題成了康熙心中的隱痛,不許人們議及。

老皇帝心目中屬意哪個兒子,大家不免會有種種猜測。看來,最有希望成為皇位繼承人的似乎輪到了皇十四子胤礻題,胤礻題原名胤禎,和皇四子胤禛是一母所生,但卻和胤禩交好。康熙稱讚他“確係良將”、“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胤禩說他“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弟兄皆不如。”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由於準噶爾進兵侵擾西藏,31歲的胤礻題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主持西部軍務。這是一項重大的任命,涉及西藏、青海和西北地區的安危和清朝統治的穩定。大將軍的權力很大,禮儀規格很高,親王體製。從前,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得過“撫遠大將軍”的稱號。這一任命至少給許多人造成了康熙意有所屬的印象。

事態的發展出乎人們的意料,據官方記載,康熙病危時,召見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五子淳郡王皇八子多羅貝勒胤禩、皇九子固山貝子胤礻唐、皇十子敦郡王胤礻我、皇十二子固山貝子、皇十三子胤祥以及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禦榻前,傳遺詔曰: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下達傳位詔書,據說胤禛本人不在場,他因代行祭天大典,住在天壇,聞召急奔暢春園,於午前到達,三次晉見乃父,康熙還能說話,“告以病勢日增之故”,卻隻字未提及傳位胤禛的事。八個接受遺詔的人也沒有透露消息或作出暗示。胤禛後來說:“朕向者不特無意於大位,心實苦之。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另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方宣旨於朕。”

這樣頭等重大的事情,康熙和皇子、大臣們竟集體向胤禛保密,於理不通。所謂八人傳遺詔之說,令人懷疑。

據當時傳言,胤禛繼位的情節,曲折離奇,與官方記載,大相徑庭。《大義覺迷錄》中說:“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胤礻題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又雲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隨將胤礻題調回囚係,太後要見胤礻題,皇上大怒,太後於鐵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嬪都留於宮中。”

照這種說法,胤禛集中了鴆父、弑母、囚弟以及篡位等一切罪行。我們要考慮這些流言出自政敵之口,他們在徹底失敗之後,也會把一切髒水潑到政敵身上,發泄私恨,他們的話同樣不可相信。

當然,如果說,胤禛繼位沒有什麼破綻,哪裏來的那麼多異說呢?

就當時的實際形勢而論,似乎也不難理解。因為爭奪儲位是激烈的權力之爭,有了新君之後,失敗者也不會甘心,胤禛的政敵必然要在其繼位的合法性問題上大做文章,倒他的台。

2.皇帝的兄弟不好做

雍正在繼位前後,最大的心腹之患便是自己的兄弟們對他不服氣。對此,他采取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於是,“弑兄屠弟”成了雍正皇帝的一大罪狀。所謂“弑兄”,就是囚禁了皇長子胤礻是、皇二子胤礽;“屠弟”,就是囚禁了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礻唐、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礻題,並使胤禩、胤礻題二弟死於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