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清朝(2)(2 / 3)

關於傳位遺詔問題,是在玄燁死後才由隆科多向在場皇子們下達。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對胤禩、胤禵更不啻晴天霹靂,從而使皇子們憤恨異常卻又無可奈何。既然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那麼他口中的所謂的“遺旨”也就是最有利於胤禛的了。其時,不但是諸位皇子、大臣對康熙的“遺詔”有懷疑,連西洋人對玄燁之死也抱著懷疑態度,意大利人馬國賢對康熙去世的記載就是:“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

除此之外,胤禛即位後的一些舉動也讓人懷疑他的帝位得之有愧。在位期間,雍正沒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的暢春園,另撥巨款營建了圓明園;沒有去過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莊,連自己的陵墓也離開了京東馬蘭峪,在數百裏以外的京西易縣另建西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康熙帝本欲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禵,結果被胤禛等篡改遺詔,毒死玄燁,自擁為皇。如《大義覺迷錄》曾記載了這樣一些說法:“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康熙病中“降旨召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甚至朝鮮李氏王朝祝賀胤禛登極的專使回國後都指出:“雍正繼位,或雲出於矯詔。”曾靜對此說得更為明確,“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也就是說,康熙帝是被毒死的。

早年清史專家孟森先生對康熙帝之死也深感懷疑。通過文獻的辨析,他認為康熙死於胤禛的陰謀,這是胤禛“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所造成的。王仲翰在《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中也認為康熙帝被謀害致死之說不是捏造的。

近年針對康熙帝被謀害致死說,有人認為這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康熙帝生前對胤禛較為信任,臨終傳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狀,其死亡實屬正常,再則康熙帝本人對人參“不輕用藥”,加上警衛森嚴,用人參湯毒死他是很難的。

他們認為,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髒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病中派皇四子胤禛代行祭天大禮、五子胤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交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醜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禦榻前宣布四子胤禛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

總之,康熙帝死因的爭論已持續了200多年,究竟是病死,還是被毒死,已經無從考證了。

三、雍正:捷足先登,搶坐龍椅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十月三十日,在莊嚴而又神秘的紫禁城中又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嬰兒就是44年後才登上乾清宮內龍椅的清朝第五代君主胤禛,即雍正帝。

1722年12月20日,正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這一天夜晚發生的大事,對人們來說無不感到是那樣突然,那樣難以置信。十七阿哥胤禮當晚在大內皇宮值班,得悉皇父康熙去世,立即奔往暢春園,行至西直門大街時,恰與步軍統領隆科多相遇,隆科多告訴他四阿哥胤禛已經登大位,隻見胤禮“神色乖張,有類瘋狂”,掉轉馬頭奔回自己府邸,並未到宮門迎駕伺候。

胤禮父死不驚。惟聽說四阿哥嗣位神色幾近瘋狂。不過,十七阿哥對雍正繼位僅止震驚而已,而其他阿哥則對多年以來儲位之爭以如此方式結局則公開表示難以接受。

1.眾皇子爭位,四阿哥先下手為強

雍正讀書像據雍正日後的憶述,康熙去世當晚,九阿哥胤礻唐得知由四阿哥繼皇位後,即“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八阿哥胤祀亦於夜深時與三阿哥胤祉私去庭院,密語多時,急籌對策。稍後十四阿哥胤礻題從西寧回京奔喪,路上即揚言:“如今我之兄為皇帝,指望我叩頭耶?”抵京後徑自“行文禮部”,故意詢問如何晉見新皇的禮儀,及見雍正之時,又“遠跪不前”,表示不能承認雍正承統的既成事實。胤礻唐還對左右親信說:“不料事情竟至如此,我輩生不如死!”慨歎“事機已失,悔之無及”。

總而言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深夜發生的大事,真正令人們震驚、疑慮和難以置信的倒不是皇帝崩逝,因為這早在預料之中;而是皇位竟落到了四阿哥胤禛之手,朝野輿論一致看好的十四阿哥胤礻題卻被剝奪了皇位的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