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康熙心急如焚,特召四輔臣賜座詢問,企圖親自調停。不料,鼇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裏,他厲聲咆哮,以至攘臂伸拳,堅奏三人應置重典。索尼、遏必隆附和,唯蘇克薩哈忿忿獨坐,不發一語。三人還是被處絞刑。
蘇納海、朱昌柞、王登聯成為為民請命的英雄,被直隸百姓奉為地方名宦。康熙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和傷害。
更嚴重的是,四輔臣協商一致、得到皇帝準許方可行事的原則已被打破。自此鼇拜益愈專橫跋扈,在朝廷內外廣植黨羽、欲使“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事事淩駕於其他輔臣之上。部臣辦事“稍有拂意”,動輒叱喝辱罵,隨意治罪。甚至在康熙麵前“目起立”,“張以老拳”,“施威震眾”。
康熙帝遺詔鼇拜的存在,嚴重地威脅著康熙的統治地位。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康熙親政後,取消了輔政大臣的輔政權,鼇拜的權力受到限製。因此,康熙同鼇拜的矛盾日漸激化。他看到朝廷大多諸臣,連同侍衛都是鼇拜安插的,無法依靠,就悄悄組織一支忠於他的衛隊。他明裏以“布庫戲”為名,選取一批年少力壯者進宮,陪他玩“角力”遊戲。其中,有索尼次子索額圖被召到聖祖身邊,任一等侍衛,實際擔任了這批人的首領。為麻痹鼇拜,聖祖故意當著他的麵,同這些少年滾打在一起,表示他無意於政事,隻顧玩耍。有時,鼇拜還暗中監視,看不出破綻,漸漸地也就放鬆了警惕。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鼇拜經常借口有病不入朝。一次康熙前去探病,進入臥室後,康熙的禦前侍衛和托見鼇拜神色失常,便迅速地先至鼇拜的臥榻前,揭席發現殺人凶器,鼇拜情緒十分緊張。康熙則神情如常,並從容不迫地笑著說:“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從而穩住鼇拜,使其不疑。康熙回朝後,以下棋為名召索額圖入宮,商討平鼇拜的措施。
計劃製定後,估計鼇拜入朝之日,康熙事先召集羽林士卒(皇帝衛隊),對他們說:你們常在我的身邊,猶如我的手足,但是你們是聽我的命令,還是聽鼇拜的命令?眾人齊聲高呼:聽從皇帝的命令!接著康熙曆數鼇拜罪狀,並布置擒捉鼇拜之法。不久,當鼇拜入朝時,康熙突然命令,善於“布庫”的年少侍衛將鼇拜捉住,立即下獄監禁,後來他病死在獄中。
康熙公布了鼇拜的罪狀,同時,對鼇拜集團的成員,依罪情輕重給予不同的懲處。其死黨,如工部尚書濟世等人皆被處死,其餘有的被革職並籍沒家產,有的降級使用。對過去受鼇拜打擊陷害的官吏,也分別給予平反,宣布原戶部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人冤死,給予昭雪,並追賜官爵,令其子弟任官。被鼇拜借故革職、降級的官吏,經過核查給予複職,有的還得到提升。
康熙南巡圖為了清除鼇拜的惡劣影響,強化封建統一政權,康熙下達了一係列命令,限製各級官吏擴大奴隸製的罪惡活動,重申禁止圈占民間土地,嚴禁各級官吏行賄作弊,結黨營私。康熙為了解民情,還下令各部、院大臣、科道大臣大膽進言,言之者無罪。
其時的康熙年僅16歲。
2.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嗎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感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隨著病情加重,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去世。對於這位皇帝的駕崩,在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倒不是人們感懷康熙帝的恩威,而是從雍正帝胤禛的突然即位,皇十四子胤禵在政治舞台上的興衰與年、隆之獄的曆史現象,對康熙帝的死因提出了疑問,其回響一直波及於今。總體來說,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自然病死,二是被皇四子胤禛謀害致死。
清代皇帝朝服清代原無預立儲位之製,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玄燁首開其例,冊立胤礽為皇太子,後在四十七年九月以“賦性奢侈”、“暴虐淫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廢黜。四十八年三月,又以“雖被鎮魘,已漸痊可”為托詞,複立為皇太子。最後在五十年十月,終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的借口,再將胤礽廢黜禁錮。實際上,康熙帝兩次廢立太子,主要是由於太子和諸皇子為了鞏固與爭奪儲位,結黨營私,鉤心鬥角之勢日益嚴重。但廢儲之後,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仍未消弭。誰來繼承大清的皇位,康熙帝為此傷透了腦筋,但遲遲未正式公布人選。
所以,康熙帝死於這種背景之下,很自然會招致人們的議論。
有人指出:康熙帝去世和胤禛嗣位“是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是“隆科多在藥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藥”害死了康熙帝。
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這天晚上,在嚴密控製暢春園並得到玄燁某些內侍協助下,隆科多在進給康熙的藥品或食物中投放了毒藥。藥性發作後,康熙雖未立即死亡,但已處於嚴重昏迷狀態。隆科多於是一方麵嚴密封鎖這一消息,另一方麵又矯詔將皇子們急召到暢春園,然後才告知玄燁“病危”,隨之他們也就參加對玄燁的照料和搶救,實際上是處於被變相軟禁的狀態。所以玄燁“病危”一事,皇親國戚及滿漢文武大臣當天並不知情。這樣做是為麻痹胤禩、胤禵集團其他成員以及被廢太子胤礽的親信,防止他們因此而有所警覺,進行反擊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