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的曆史
早期的世博會
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英國首都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當時在泰晤士河畔,出現了一座令人炫目的水晶宮,英國人耗用了4500噸鋼、30萬塊玻璃,在海德公園建成了這樣一座晶瑩剔透的建築物。英國在水晶宮裏舉辦了第一屆世博會,當時有十多個國家展出了汽車發動機、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一批新產品。展期是1851年5月1日至1851年10月11日,主要內容是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這次工業博覽會正值英國在當時經濟工業實力最為強大的時期,英國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令世人驚歎,此次世博會為英國人掙足了麵子。尤其是當年的英國世博會建築場館——以鋼鐵和玻璃為建材,由葉片聯想而成的“水晶宮”,令人驚豔,成為功能主義建築的典範,也成為建築曆史上的經典建築。
不過,第一屆倫敦博覽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到1855年巴黎世博會的時候,世博會才初具雛形,當時剛剛被發明的薩克斯管就出現在這次博覽會上。
1876年的世博會在美國費城舉辦。在這屆世博會上,自由女神像作為法國人民送給美國的友好禮物而出現。1871年,法國雕刻家塑造了一尊名為“自由女神”的雕像,象征新大陸的自由精神,準備作為獻給美國的禮物,以作為100年前法國美國並肩作戰擊敗英國的紀念。1876年,這尊自由女神完成,隨即赴美參加美國建國100周年的慶典活動。1876年,自由女神的頭部在美國費城美國獨立百年世博會上展出。美國的時任總統格蘭特興奮地說:“我們國家從此擁有了自由的象征!”
在1904年聖路易斯的世博會上,冰激淩被從盤子搖出,當時被稱為“世博會的牛角”誕生了。並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蛋筒冰激淩。
1915年,整個歐洲沉浸在戰火之中,當時尚顯平靜的美國舉辦了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這場博覽會對於中國人可能倍感親切,因為茅台酒就是在這次博覽會上技驚四座,贏得金獎,之後名聲漸開,成為世界名酒。
近代的世博會,處在人類變動最為劇烈,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貝爾電話、科利斯蒸汽機、愛迪生電燈、萊特飛機等等眾多凝聚著人類科技創新的科技產品,都在曆屆世博會上大出風頭。正是由於早期世博會打下的堅實基礎,世博會才一直被視為聚天下精華於一堂的綜合性博覽會。
體現人類文明進步的世博會也逃不脫戰火,自從1939年的美國紐約世界博覽會之後,因為二戰的影響,一直沒有舉辦過世博會。
現代世博會
二戰後,人們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重建家園,並且經濟有所複蘇,於是在1958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戰後第一個世界博覽會,主題“科學、文明和人性”。為了體現科學的這個主題,世博會建造了一座原子能結構的球型展館,名為“原子球”,由安德·沃特凱恩設計。整個場館為放大了一億五千萬倍的九個原子。這也是人類借助原子概念,在建築領域的視覺展示。表現了人類對金屬和鋼鐵工業的尊崇和對原子能和平利用的信念和期望,也代表著人類進入了原子時代和代表人類的科技進步,原子場館已作為新世紀的象征,以其獨特新穎的造形,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62年美國西雅圖舉辦了一次規模不大的專業性的博覽會“太空時代的人類”。博覽會展出全新的先進科技,自動售貨機和單鋼軌鐵路,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