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農民問題的政治學研究(8)(1 / 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始終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國家在製定國民經濟“二五”、“三五”計劃時,都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改革開放以來,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個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1號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一貫主張。十六大以來,如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體製矛盾,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已變成國家戰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以往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民論農民,就農村論農村不同,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想,則是實現戰略性轉變,即必須跳出“三農”,才能解決“三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雖然20個字,卻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既包括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包括了生產關係的調整和上層建築的構建,涵蓋了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的方方麵麵。此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構想,成為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之後的第三次革命,為中國農村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通過建立對微觀經濟主體——農戶的激勵機製,在短期內極大釋放農民長期被壓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超常規增長,顯示了製度創新的巨大績效。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試圖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拓展農業增值的空間,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尋求新的出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僅僅局限於單純的經濟領域,而忽視了其他相關領域的協調發展,因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長遠、持續、穩定發展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同於前兩者之處是將農村的發展不再視為單一的經濟增長過程,而是涵蓋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更加豐富的內容。將社會主義新農村設計為一個經濟、技術、社會、文化、民主政治、自然生態全麵發展的社會。

(四)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中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1.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

目前世界耕地總麵積為200多億畝,中國耕地麵積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就人均耕地麵積來看,美國是13畝,印度近4畝,中國隻有一畝多一點;與人多地少相伴的是,中國耕地質量明顯下降;農業科技的總體水平低;農業生產方式基本上以家庭為基礎,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強調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係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循環農業。這些思想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集中反映。《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麵積,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繼續調整農業結構,積極發展畜牧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曆史欠賬多,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設施年久失修,無法正常使用,再加上生態破壞、幹旱、汙染、沙化等,已經造成糧食大麵積減產,大部分農村飲用水的供給係統和排汙設施基本沒有,一些地方病、流行性疾病缺乏基本條件,而經濟狀況又製約了大部分農民不能及時得到診治,嚴重影響農民群眾身體健康,製約了農業的快速發展。因此,胡錦濤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要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