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農民問題的政治學研究(7)(1 / 3)

在鄧小平的領導下,1982年新中國第四部《憲法》出台。按照這部憲法的精神,全國各地逐步推行政社分設,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製度,建立數萬個鄉鎮人民政府。此後,全國各地紛紛探索村莊管理的新途徑。1987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頒布施行,農民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委會正式成為村民自治組織。這就分別從根本大法和具體法律的層麵為農民參與政治活動、表達政治意願提供了法律保證。在具體政治權益上,注重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的實現。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和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後,迫切要求獲取更大的政治民主權利來維護其切身利益。針對這一點,鄧小平指出:“把權力下放給基層和人民,在農村就是下放給農民,這就是最大的民主。”《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頁.針對農民個人的民主政治權利,鄧小平明確指出:“農民個人的民主權利,包括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頁.這實際上為後來在全國推行的村民自治製度的基本內容定下了基調。

三、江澤民解決農民問題的思想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關於農民問題的理論,始終把農民問題放到全局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理論開拓和實踐創造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

(一)堅持“三農”問題是根本

1989年12月,江澤民同誌就明確指出:“農民問題不隻是一個大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大政治問題”。他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係到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421頁.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穩定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人增加。”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頁.

(二)依靠政策,加強投人,改善農業生產和發展條件

江澤民指出,“深化農村改革,首先必須長期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製。這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他說,“農業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中是需要加以保護的產業。世界上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有保護和補貼本國農業的法規與政策。我國農業還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中,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渡期,更應受到國家的保護。”

(三)關心農民利益,減輕農民負擔

“三農”問題的主體是農民,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江澤民同誌在1993年4月1日《當前的經濟工作》中說,“對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生產積極性,不能損害、挫傷,一定要采取堅決措施,切實加以保護。”江澤民.當前的經濟工作[N].人民日報,1993—6—2.江澤民強調,“減輕還是加重農民負擔,絕不是多拿少拿幾個錢的問題,而是維護還是挫傷農民積極性的問題,是增加還是喪失農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問題。”

(四)強化科技興農,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江澤民指出,“我國是農業大國,要把農業科技作為整個科技工作的一個重點,努力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要著眼於世界農業科技加速奮戰的趨勢和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適應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村經濟素質和效益。”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凸現出來。如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農業剩餘勞動力問題日益嚴重,農業規模小效益低、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負擔過重、發展不平衡、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滑坡等。為此,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認真總結經驗,深刻領會鄧小平“兩個飛躍”的理論內涵,采取了一係列政策和措施,如實行土地租賃、轉讓、“四荒”拍賣,繼續延長土地承包經營期限,進一步完善家庭承包雙層經營體製;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行“星火計劃”;實行扶貧戰略、實施“綠色農業”、“山上再造”、“退耕還田還草”、“菜籃子”、“米袋子”等工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農村稅費製度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等。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21世紀頭十年的奮鬥目標,為中國農業和農村走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十五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21世紀前十年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目標: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在經濟上,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農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在文化上,堅持全麵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黨的十六大報告又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按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體現了世界潮流和國內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