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時間與地點:2011年5月7日 北京金帝雅賓館
論壇主持人: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邊慧敏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教授
論壇特邀嘉賓
周劍 國家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參讚兼經濟外交與合作辦公室主任
唐元 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
丁寧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慶丹 國家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林澤炎 全國工商聯研究室副主任
孫成永 國家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
張昌彩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長
張學源 國家商務部政策研究室貿易處副處長
薑躍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主任
陳迎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葵 西南財大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李曉西:各位嘉賓,這是第六次金帝雅論壇了,這幾次開的還是很成功的,大家來了以後暢所欲言,交流觀點,解讀現實,互相得到啟發。今天論壇討論的是綠色經濟。我們自己也在做綠色發展指數的測度,去年做了一次,產生一定的影響。日本核汙染以後,大家突然感覺這個問題應該正式議一下。核輻射對中國、對世界都有影響,包括對美國那邊都有影響,究竟怎麼看待這個事情?我們還特別請了外交部的同誌參加。歡迎位來賓,請大家自由發言。
周劍:各位領導、專家,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個會議。在日本遭受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三災疊加的衝擊下,選擇這麼一個課題研究和探討,我感覺是非常有意義的。我重點結合我們平時的工作和思考,談談日本福島核泄漏以後國際核能合作有哪些新的動向,對我們有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怎麼樣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談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日本這次核泄漏應該說是自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後人類遭受的、最嚴重的核事故,凸顯了核電技術的固有風險和核電站在極端自然災害麵前的脆弱性,我們在討論中,也感覺到,當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影響更大。福島核泄漏的時代背景是:全球化進一步發展,谘詢科技非常先進,一點事情就會被放大傳送。當時,核泄漏事故連篇累牘的報道,各種信息撲麵而來,感覺到性質危害非常大。國際社會對核電風險關注度和反思在深化,國際核能利用與合作處於新的關口。
第一,國際社會對核能利用的質疑在升溫。國際社會對核能的利用質疑聲音長期一直存在,但這次福島核事故讓質疑的聲音再度高漲起來,一些國家爆發了反核的示威,要求政府關閉老舊核電站。還有不少國家要重新審視核能發展的戰略,態度上從積極扶持轉向審慎從嚴,德國也暫停延長核電站運行時間,英國等一些核能大國也對本國的核電站進行安全評估,瑞士宣布中斷核電站計劃。所以我們從態勢上看,經過一段時間,國際上反對和限製核能利用的聲音還會保持相當高的熱度。
第二,我們感覺國際核能合作的勢頭可能會放緩。與以前大發展的態勢相比,一些國家放慢推廣核電的步伐,國際核電的大項目合作也會陷入低潮,原料出口、技術輸出、反應堆建造等相關的產業鏈受到打擊,所以我們判斷國際核能市場有可能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
第三,圍繞核安全的國際討論進一步升溫。福島核事故以後,提高核電站安全標準和加強國際監管這個呼聲進一步高漲,歐盟本來技術就很先進,所以率先啟動了自身統一的安全標準。西方國家掌握著最新的核能技術,在安全標準和運營模式上是領先的。有一個什麼樣的動向呢?考慮到西方一貫的做法,我們判斷可能會借製定新標準之機,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優勢,標準領先是最大的優勢。美國和西方又有一個新的牌,就是打著利用核安全的幌子,給發展中國家利用核能和參加國際合作帶來一些負麵影響。
從挑戰上看主要有三個:一個我國核電設備和技術出口受阻。因為全球在製定新的安全標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占優勢,因為我們的技術比別人落後,別人製定標準的時候,是按照最新的技術製定的。今後國際市場上一些核能的進口國,更加關注設施的安全性能問題,也就更青睞成熟先進的核電站設施,西方國家這個時候就抬高自己,貶低我國,對我國的核電出口製造障礙。我們原來的技術還可以,另外我們比較便宜,現在就難了;第二個就是周邊國家質疑我國核電建設。受福島核事故的影響,一些周邊國家在研究沿海建核電站,已經引發了一些國家的反對,這就是核能利用的跨國問題,本來是一國主權的問題變成跨國問題,特別是越南民眾抵製我重啟廣西防城港市白榮核電站的項目。西方媒體也可能借此炒作煽動,抹黑我國的形象;三是我們國內民眾對核安全的關注度上升。今年1月份我參加能源局的工作會議,討論還沒有上馬的核電站項目的建造,但是來自老百姓的民間阻力可能會增加,這次恰好做了一個民間核安全大規模的啟蒙教育,增加了相關地方社會的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