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論壇:中國科技:戰略導向與體製改革(5)(2 / 3)

美國和歐洲的科技政策核心是建立科技的網絡係統,形成這樣一個動力機製,把大學、科研、政府能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不斷上升的動力機製,而且在動力機製下來設置相應的製度安排。具體而言,從大學和科研院所來看,很多專家都提到了有它的動力機製,現在動力機製還是不暢通的。什麼是激勵呢?發論文、職稱,再往上是上院士,這是大學和科研院所非常重要的一個評估和導向機製。它的激勵作用是不明顯的。大家也提到了對個人的激勵也非常的少,不管機構轉化成多少效益,但是到個人還是非常少的。從大企業來說,它的動力也是不足的。因為我們知道新興戰略產業更多激勵是放在生產環節上的,生產環節的激勵,一旦技術壁壘突破以後,大量的投資融在這裏,大企業通過各種關係能力取得廉價的土地,這是他要尋求的,相對來講對創新是比較弱的。對小企業來說是比較有實力的,有熱情,也想有創新的表現,也是生存的重要基礎,但是小企業有熱情,有需求,但沒有能力。新興戰略產業裏麵很明顯的一個政策導向是促進大企業的發展,小企業進入門檻也很高,很難進入到競爭之中。

整體來說,創新動力的不足還是需要從整個國家層麵來說,不僅是科技政策,包括財政稅收政策,現在新興戰略產業主要從加息方麵,小企業很難得到這批資金的,生產環節的補貼不如最終產品的補貼,對促進企業發展更有積極性。所以這是綜合性的問題,不是單一部門的問題。

說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評估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過去人們常常提的是產學研三方,現在又提到產學研用四方這樣的模式。國家的政策導向在這塊也是有很大的問題。美國歐盟在科技創新方麵鼓勵的是三方共同承擔項目,對成果轉化程度、轉化效益有很嚴格的評估。我們國家的行政各方麵來講比較分立,彼此之間連接的鴻溝比較大的。尤其關於成果的轉化方麵,863、973項目和16個重大專項裏麵都有關應用效果的評估,實際上大部分流於形式,最後沒有一個評價體係的。這種情況還在不斷的循環,很難形成一個幾方的合力促進科技成果的發展。

大家提出了很多新的模式,包括創新聯盟,確實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但具體的細節方麵,如何來驅動和推動科技創新的話,還要做大量的調研工作,來真正形成合力性的、動力性的機製。

另外,說一下資金問題。大家都提到了從國家層麵來說。但是從近兩年對南方包括發達地區江蘇、浙江、黑龍江、內蒙這些欠發達地區的調研來看,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方麵的融資還是非常難的。國家從2007、2008年科技進步法和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來講,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總體來講,政策的覆蓋麵比較小,支持的力度比較小。促進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扶持作用方麵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創新融資的方式,給中小企業一個更好的發展支持環境,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大家也提出了風險基金,大家都知道會投一些項目,前景更好,而且是轉化在最後階段是更有它的積極性的。國家在這裏麵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國家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能夠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融資的製度。比如說我們提開發性金融,是不是能夠利用國家信用方麵建立,把國外的風險基金和國內的民營基金整合起來,把國家的信用和風險基金結合起來,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空間。

何樹平:非常感謝李老師,感謝各位。剛才專家們的發言,我認為講得很好,學了很多。談三點個人的觀點。

第一,我認為這個選題很重要。從近期來看,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強調危機帶來的機遇問題,其中重大的機遇就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搶占新的發展製高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特別強調科技創新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實際上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就已經講了這樣的意思,這說明黨中央對科技進步和創新一直是高度重視的。總書記在今年的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特別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