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論壇:中國科技:戰略導向與體製改革(4)(2 / 3)

再說一下成果轉化問題。現在所說的成果轉化低,第一我不承認,我們做了一個新的研究,中國的成果轉化率按照國外的技術轉移那樣的概念界定的話,我們現在成果轉化率可以達到87%,並不是教育部官方剛剛公布的10%,10%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數據是非常荒謬的,這麼多年,科技沒有轉化的話,試想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能是這樣的地步嗎?不可能,說明考核的指標不對,特別是績效考核指標不對。我們呼籲科字口研究一下相關的考核指標,用什麼樣的東西考核是合理的。國外大部分用的是技術轉移,歐盟的標準、美國的標準,和我們有很大差異的。

楊仁全:很榮幸能參加今天的座談會。我首先跟各位專家通報一個情況,一是按照去年科委新的“三定”職能,新設並強化了幾個處室:第一是重大專項辦公室,主要是和科技部進行對接,負責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本市科技重大專項實施辦法,審核實施計劃,承擔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相關協調工作。第二是把原來的軟科學處改為科技宣傳與軟科學處,在負責軟科學研究工作和科普工作的基礎上,增加了科技宣傳和新聞發布工作職責;今年9月份和北京電視台合作推出“科技北京在行動”八集專題片,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科技宣傳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科技創新到底離我們有多遠,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來講科技部門做的事兒,進一步拉近了科技和老百姓之間的距離。第三,我們這個處叫政策法規與體製改革,原來是機構處與法規處合並成立的,原機構處是管市屬科研院所的,新一輪科技體製改革自從2000年啟動以來,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大家知道今年總書記對北京工作有三點指示,科技創新就是其中之一。相關部門都在高度認真的分析、研討和思考總書記交給的命題。

在剛剛閉幕的市委十屆八次全會上,“六個大有作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第一,“兩個率先”也把創新驅動格局放在第一,北京市對科技創新驅動的認識應該說提到非常高的高度,而且取得非常高的共識。同時,麵臨著在“十二五”期間科技創新如何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格局,科技主管部門的壓力非常大。

有兩個典型案例,專家們可以關注一下。今年市科委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麵的案例:第一個案例是納米材料綠色製版,市科委提供了全鏈條的個性化服務,推動中科院項目落地北京,即支持中科院化學所研發團隊開展製版耗材關鍵技術研發和中試線建設,組織北大方正、北人印刷、印刷學院等17家北京地區的印刷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北京綠色印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北京日報》社印刷廠、北京中科印刷有限責任公司等印刷企業開展綠色製版技術的示範應用,培育和完善綠色製版產業鏈。在去年年底市委領導到江浙和廣東考察時,發現好些技術都是北京成果轉移過來的,去年1236個億的技術交易額,40%以上輻射到外地,充分表明了首都的輻射功能。但同時必須要思考如此豐厚的資源在京轉化和利用的有多少。這次回顧在“十一五”的時候,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首都如此豐富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如何轉變為經濟競爭優勢和社會發展優勢。這是我們科技口重點要破解的一個問題。為此,我們這次成立了首都科技發展發展戰略研究院有好些課題都是圍繞這個來展開的。

第二個案例,就是我們跟蹤十年的即將通過政府采購使用的門頭溝S1線中低速磁懸浮列車項目,這個項目是從研發起步科委就開始扶持,如同娃娃一樣,一直跟蹤支持長達十年,從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到最後啟動由北控集團牽頭做工程化轉化的實體。這個案例就是把全要素、全鏈條、全社會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理念整合串了起來。這兩個案例體現了科技在新時期如何實現與經濟結合,也充分體現了我們科技部門的履職效能、效率和服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