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論壇:中國科技:戰略導向與體製改革(4)(1 / 3)

科技發展要按規律辦事。利益調整涉及科技發展的動力機製,要按科技規律辦事。創新管理要按創新規律進行管理。我聽到一些同誌反複講科技要按規律辦事,這非常好;但是我聽他講話的內容,好像與科技規律並不一致,有時是背道而馳的。看來,我們需要學習科技規律,研究科技規律,把科技規律搞得比較明白。剛才有專家談到科技規律有很多,不同人認識不一樣。確實,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規律不一樣,不同領域和不同類型的創新有不同特點,比如生物學和數學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剛才聽科協的同誌說,中國科技人力資源達到5800萬。目前,英國人口約6千萬,法國是6千萬,德國是8千萬。如果我們科技人力資源是5800萬的話,就相當於歐洲的一個大國了。我們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占有多少份額?我們的重大創新有多少?聽說我們的論文和專利總量是不少的。

我歸納一下我的觀點,中國科技管理改革可以從第二步走向第三步,就是要走向改革和建設並重,走向創新體係建設,走向係統管理,走向創新管理。謝謝大家。

趙誌耘:目前國內外來講,思想不統一,特別是“科”字口不同的層麵思想都不統一,源於我們自己應該承認錯誤。從科技部角度來講,我們有些東西已經做了,但宣傳得不夠,對科技成果宣傳不夠,對科技改革宣傳不夠。我們已經出台的辦法和出台的東西沒有說,結果大家說的問題其實都已經不是問題了,比如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已經是政策,而且已經上升到法律法規的地步了。但是我們科字口和科研院所的主管者都不知道科研計劃管理,包括863、973,我們出來很多東西。再說一個別人都不知道,我們馬上做的科技管理計劃,用視頻的辦法,改革是最徹底的,根本不見麵,誰來都不知道,通過視頻的方式,這些東西應該說已經做到位了,沒有人知道,我們宣傳不夠,造成整個科字口思想不統一。科技部和中科院之間意見也是很分歧的,我們也是不統一的。所以科字口的問題,大家把板子打到科技部,我們占國家整個研發經費七分之一的比例,這麼小的一個比例,我們能有什麼東西。

接下來我想要說的是,目前國家意誌強調得還不夠。國家意誌在後發的階段,特別是所謂的戰略機遇期階段,應該是特殊要強調國家意誌的。對於主體的問題、經費的問題以及新產業的問題,都要體現國家意誌。韓國人不僅從國家的技術層麵來體現,在產業發展也體現國家意誌。但是韓國人都知道民族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人家一刀切,可以不買外國車,沒有人去非議和謾罵,中國現在國家意誌,剛才有專家說在頂層設計上還沒有完全實現,還沒有突出的情況下,現在大家開始在說這些東西,我們目前改革的突破口和方向等問題,不外乎是人、錢、政策環境,所謂的人就是主體的問題,包括機構的主體,包括人的歸屬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實這些年來,科技部搞工業類的科研院所的改革,成效非常顯著。我認為體現國家意誌的那一塊,科學和技術都不能完全依靠科學家自由探索。自由探索必須有,隻有有興趣的東西,有自由探索的東西,才有基礎研究的那些布局,才有未來發展上升的空間。奧巴馬一上台,做幾個重大方案,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還做理工方麵的研究,因為它可以培養它的思想想象力,可以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對產業發展有間接的影響。現在很多人講科學計劃管理體製改革,一方麵說管理方法很好,能否采取科學家自由探索。試想如果都采取百八十萬的小課題做科學家自由探索的話,那麼關係到國計民生,關係到戰略性,或者你們說的前沿性的、高端性的共性技術,關乎到國家意誌的,包括高鐵、新能源、核能等這些東西,誰為我們做這種基礎性技術的研發?以企業為主體,我也讚同,但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需求隻是一個層麵,它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它並不能滿足國家的整體需求,所以科技計劃管理體製的改革,除人這塊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是經費這塊還要分為兩塊,一塊叫頂層設計也好,我不太喜歡頂層設計和舉國體製的說法了,我傾向國家有戰略性導向,有共性的技術,這些共性的技術完全可以不麵向市場,不麵向應用的。因為它麵向的不是某一個市場、某一個企業,而是這一個行業的關鍵的、核心的、共性的問題。這樣的技術不能由企業自身研發,應該由我們國家戰略性導向的技術,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重大專項和863、973支撐計劃所做的重大布局,這是體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