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論壇:中國科技:戰略導向與體製改革(2)(3 / 3)

第二個感想,從輸變電等大項目思考科技體製改革也是有益的。科技投入上,如果資金是分散的,技術是分散的,市場是分散的,就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我們的創新應在什麼地方呢?集成創新,這是我們的優勢,資金、技術、市場和政府找到最佳的平衡,這是我們成功的地方。電力前期麵臨生死危機,有一個巨大壓力。通過這幾件事情也啟發我們,中國的科技到現在,我們應該感到自豪,但是下一階段要有危機感。如果總是引進,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麵,永遠是末端,沒有抓住核心技術的有效開發,就很難真正發展起來。中國的科技體製發展,大的方麵,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科技是生產力,但是怎樣弄,從體製方麵沒有弄,所以這個問題沒有破題,中國的科技發展是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的生產力得到了釋放,市場、技術、資金的盤子在那裏擺,要科技的支撐。現在都是就事論事談問題,談核心引領好不好,當然好,但很多問題沒有談到。現在有一些跡象,技術創新聯盟已經有一些了,支持創新工程、品牌建設等一些問題提出來了,還有去行政化的問題,剛才有同誌談到的,大學裏麵講去行政化裏談得比較多,現在科研單位也提出來了。我們從戰略體製方麵,核心問題還是人的問題,使人的生產力得到解放,這樣人、技術、資金結合起來。當然,一旦放開,可能大量的互聯網企業倒閉了,這些經費就是打水漂的經費,沒有關係,但是和你技術、資金結合起來,你失敗了,沒有關係,可以加入別的團隊,不可能要求國家撥20億,每個成果都能轉化。

另外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特別是公共科技資源的整合。這可能屬於政府要做的,建立一個共享的平台和公共的科技資源,特別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民營企業發展的公共平台,科技人員的身份問題,我是企業人員,和事業單位有巨大的差別,企業確實吸引不到這些專家。身份不解決的話,作為一個技術研究人員,我到企業和到科研單位本質上沒有區別的話,沒有吸引力就走了,這是人員的通道,所以要有一個平台共享公共資源。我覺得這是真正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

胥和平:今天討論科技體製改革和未來發展趨勢,其實中國科技體製改革,過去10年,確實取得了很多成就。至於未來,怎樣往下走,實際上不清楚。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剛才有同誌提的問題非常尖銳,下一步科技成果依托什麼力量組織起來?高鐵還是要做的,大飛機還是要做的,重大工程要做的,這沒有問題,中國有這樣的傳統,更重要的是怎樣依靠市場的力量,建立整個中國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大家沒有破題,沒有解決,感歎的都是這個事。

從戰略上講是什麼問題呢?現在麵臨最大的問題,中國的經濟體量上來了,科技體量也上來了,科技成果也出來了,你可能PK世界經濟前列的最後三五個國家,戰略和體製的問題現在連為一體了。我們倒退回去十年,二十年,科技改革其實問題很大,思路很清楚,門一打開,鼓勵人們下海辦公司就完了,就這麼簡單的思路,這樣錢也多了,體量也大了。現在研發投入大概其是5800億了,每年是20%的增長,弄下去二三千億,中央政府五六千億研發投入,七八千億的科技經費。往前走怎麼搞呢?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大思路。我們一直想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經營創新體係,但還沒有完全到位。我想的問題是這樣,當作為一個在全球能跟別人PK的大國,體量大的時候,支撐的東西沒有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