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論壇:中國科技:戰略導向與體製改革(2)(2 / 3)

其次,是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問題。有一年麥肯錫公司給英國的科技體製做了一個診斷,最後的結論是,政府把錢給大學,然後由大學來轉化成果,這個模式基本是不成功的。我們國家科技成果轉換難,最主要症結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開發是一個主體,應用轉化是另外一個主體,這自然是產生了轉化難問題。大家沒有聽說過企業自己搞出的科技成果有轉化難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根本的問題是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強,企業在創新投入方麵還遠遠不夠。這背後是一個市場環境問題,如果在一個市場中,非創新企業能獲利甚至可以獲得暴利,那麼企業就沒有冒風險、搞創新的內在動力。

另外一方麵,是成果轉化上的激勵政策不落實。有一些成果持有者是國有單位,政策上規定轉化後20%的收益或者更高可以獎勵給主要發明人人,湖北規定70%可以給個人。但是有一個坎繞不過去,那就是把職務發明成果轉化收益激勵個人,涉及到國有資產的管理問題,把國有資產給個人,在有些部門看來是大忌,搞不好就是流失,實際操作時也不批準。解決這下問題,我認為可以考慮兩條思路:一是能不能把包括職務發明在內的無形資產不作為國有資產,而是作為法人資產,交給單位自主處置,跟一般的國有資產管理有所區別;二是技術成果等資產仍然按照國有資產來管,但隻備案、不需審批。目前中關村也在試這方麵的政策,希望有所突破,特別是在操作層麵要有具體的實施辦法。

最後,是關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問題。這方麵我主要談與前麵兩個問題有關問題。我認為目前大家有一個誤解,就是現在有大量好的成果轉化不了,重點放在轉化的環節上,但問題是我們真有這麼多好的成果嗎?現在大家關注的幾大新興產業,我們核心技術到底掌握了多少?我看現在不是金子被埋在土裏,而是金子太少。解決這個問題還得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辦,如果科技人員沒有一個潛心研究的好環境,就沒有好的成果出來。隻強調後端轉化,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首先要解決有可轉化的成果的問題,否則就是無源之水。所以,我認為當前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核心技術的突破,否則就不會有創新的產業。現在有的地方一哄而上,用招商引資的做法、追求規模的思路去搞新興產業,這樣做未來的後果很難想象,風險也很大。歸根到底,首先要有成果出來,之後才有轉化和產業化的問題,而目前大家對技術突破的關注很不夠。

侯萬軍:今天說幾點感想。第一,關於奧巴馬十次談到中國的感想。奧巴馬在選舉前就提到中國,上台之後的第一個國情谘文就兩次提到中國,第一提到高鐵,第二提到數學,印度和中國的數學,是教育。從此之後美國的高官不斷有讚美中國的詞彙,我們聽起來舒服的話主要是圍繞科技和教育。朱棣文十一月底來中國見我們中央領導的時候說:“我非常羨慕中國這麼多年持續大規模的投資教育”,他說“我甚至有點嫉妒,因為在美國太難了,美國有國會和反對派,美國要做一件事太難了”。他看了很多地方,大大超出了想象。他在美國確認我們的計算機在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性能最好的時候,美國人一點也不懷疑。回去以後他又講了我們有可能被中國超過。還有位美國的記者寫了一篇東西,中國經濟增長變為世界第三也好,馬上成為第二也好,對美國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中國對教育、科技的支持和發展。美國有危機感,我們更要有危機感。現在說中國是第二的位置,中國下一步轉變發展方式等等,越來越依賴科技,科技已經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小到手機,出門坐車都帶著電腦,等等。以前,如果在二十年以前、三十年、四十年以前,科技似乎與普通老百姓距離很遠,現在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天天在跟它們打交道,科技對國家的貢獻是越來越強,越來越大,這是我第一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