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討論更多的,尤其今天上午大家議論集中的是相對宏觀的管理體製問題。說到科技的宏觀管理,總體一個感覺就是太分散了。我們國家有科技經費的部門,包括了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院,還有財政部、教育部、發改委,另外就是科協、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涉及到十來個部門。但是從職能來講,按照《科技進步法》,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是肩負著宏觀管理、統籌協調的職能。但真正協調起來很困難,因為各部門都是兄弟單位,甚至有些單位領導人的個人級別比科技部還高。要從職能上要加強統籌管理和總體牽頭,目前還缺乏一個相應的手段,特別需要一個更高層麵的協調和組織。我們有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每年開兩次會,一般開會隻討論一、兩件比較具體的大事,對整個科技重大決策進行係統謀劃和統籌協調還缺乏相應的製度安排。所以宏觀管理分散、多頭管理是非常突出的問題。這種狀況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科技經費使用缺乏統籌,效率不高。具體到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專家,可以從多個部門去拿經費,把題目改換頭麵,到處去申請。但是客觀來說,因為單個課題體量不夠,需要多個項目經費的支撐。這也反映出各個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項目安排很容易形成低水平的重複,這樣經費使用效率、成果轉化效率都有問題,造成有限的資源、有限的科研經費,不能有效地集中起來使用到國家目標或者重大的科技的方向上來。除了經費上的分散,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政策協調困難,而相對於經費對創新的直接支持,政策對創新的作用更廣泛、長遠,意義也更大。目前科技政策越來越多地是創新政策,很多政策涉及到財稅、經濟和人事部門,而這些權力部門都強調已有的規定和各自的利益,寧可抱殘守缺,不敢冒一點風險,更不願放棄一絲利益,政策突破十分困難,突出地表現在項目經費管理和成果轉化激勵等方麵。
科技部作為幾個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管理部門,目前絕大部分都是項目經費,這些年試圖拿一些經費去穩定支持創新基地、支持優秀的團隊和人才,但操作起來很困難。主要原因是經費管理辦法是財政部定,如果不按項目去執行,就通不過。而且具體到一個課題,買一隻筆、做幾次試驗、出幾次差,預算都要寫得清清楚楚,這種經費管理方式顯然不符合科技創新的規律。像管工程項目一樣管科技經費,看起來很科學、精細化,但實際上反而造成了一種浪費。這個問題涉及到科技經費的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製度,很多經費政策科技部門掌握不了,也協調不下來,這是製約科技經費管理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還有一個是科技評價製度問題。大家都感到現在評價太多,評價的導向太功利化、短期化。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對科技投入,希望馬上就能有產出。科技不是今天投入一千萬,明天就產出二千萬、三千萬,但有些地方就這樣要求。還有的單位簡單地考核文章數量,這樣管理操作最簡單,投入產出好計算,但給科技人員形成了直接的壓力。所以在科技評價的導向上也有調整的問題。從宏觀到微觀,根本問題是怎樣按照科學自身發展的規律辦事,如何結合中國的國情發揮自身優勢,探索一個有效的科學管理的模式。美國的很多東西我們學不來,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製度優勢,關鍵是把按照科技規律辦事和按照中國國情辦事更有效的結合起來。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如果不繼續把我們的製度優勢發揮好,單純地強調自由探索,按照美國的套路走,我們很難改變被動落後的局麵。
我還要強調一下未來科技體製改革的取向問題,隻要我們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總的改革方向不變,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這個科技體製改革的方向就不會變,也就是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科技更好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我個人不太讚同所謂幾張皮的提法,科技和經濟,就像一個人有兩條腿,上邊是合在一起的,下麵有各自的功能,比如基礎研究就不能按經濟規律去要求,它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但是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也就是要與應用相結合,這個改革方向沒有問題,也不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