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我們在工作中也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從三個層麵來講:一是宏觀層麵,涉及到如何看待外需與內需的關係。事實上,近年來外向型經濟正處在產業升級的一個關卡上。舉一個深圳企業的例子,他開始是從最低端的代工做起,逐步發展起來,慢慢做市場,國內的市場這幾年發展起來了,現在又在開拓自主品牌的發展中國家市場。通過市場的拓展,有一個量的增長,有了量才有利潤,才能做研發,現在這家企業開始嚐試做自己的標準了。這個例子說明,我們的內需正在逐步發展起來,這個量很大,是一般中小型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但內需的擴張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內需支撐起來的一大批產業要進一步在技術、標準和競爭力上更上一個層次,又離不開外需市場的支撐。我們的產業升級正處在這麼一個時期,在客觀上需要內需和外需的競爭與互動。這種升級,不是我們主觀上希望他向哪裏發展就可以的,同樣離不開市場的規律。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正是因為有國際市場支撐的量才能升級。如果隻有科研,不能和產業和市場結合起來,這個產業升級肯定是空談,是不可持續的。我認為現在外向型經濟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一方麵我們跟其他地區,比如台灣省、新加坡相比有很大的內需市場,這是最大的優勢。如何把這種優勢利用好,同時把內需和外需互動起來,為我們的產業、國家再爭取若幹年的發展機遇期,是從長遠促進結構調整的關鍵。二是中觀層麵,即產業層麵。產業升級的一個相對狹義的概念,即從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服裝、箱包,到現在做通訊、電子,這是升級的一個方麵;還有一個是產業鏈的升級。我舉一個廣東家具業的例子,原來的製造業廠房扒掉,蓋了兩棟大樓,一棟是完全引進國外的設計師,一棟是做銷售,一邊是引進國外的訂單,這邊拿給設計師作樣,然後轉到內地的廠家下單生產。通過這種產業鏈的延伸,實際上從製造業變為服務型企業,向上遊和下遊延伸,這也是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麵。三是微觀層麵,即產品本身的升級。通過設計創新和工藝創新,同樣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但這些都需要一個開放的環境。
關於外資發展方式的轉變。個人認為,現在很多對外資問題的非議,其關鍵並不是外資自身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多給予民營企業公平競爭權利的問題。因此,這本質上是一個競爭問題,關鍵不是“遏外”,而是“放內”。2009年世界500強企業當中中國企業有34家,但基本是能源、電信、金融壟斷企業,民營企業特別是競爭性領域的民營企業幾乎沒有。因此,現在的許多問題是沒有形成良性互動和競爭機製,應更多地對民營企業放開市場準入,而不是對外資“圍堵”,一旦沒有了競爭,國內企業也失去了由於競爭而帶來的活力和壓力。當然,利用外資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外資對一些市場的壟斷和技術標準的壟斷等,損害了公平競爭的環境。今後我們要通過一些手段,比如反壟斷的手段等加以規範。同時,我們也要通過推進要素資源價格改革等途徑,來更多地讓市場機製調節供求關係、反映資源和土地等的使用成本,而不是直接運用行政手段來進行幹預。
最後是“走出去”。對於走出去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資源還是為了市場,這也是“十二五”應該思考的問題。前幾年大家說走出去,拿回來資源是很重要的方麵。其實,走出去的意義不一定是直接拿回來我們缺乏的資源,而更應在於通過全球的資源優化配置,在開放環境下通過企業和市場的行為,提高國內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土地、水既是我們最缺乏的資源,同時也是最難以直接進行貿易的資源,這些資源密集型產品未來將是中國進口的重點,這是一個大的趨勢。比如大豆的問題,一方麵大量的進口對國內產業的確帶來了很大的負麵影響,但同時這些大豆進口背後搭載的土地資源也是十分可觀的,有人估算進口的大豆相當於6個黑龍江土地的麵積。這是另一個層麵的帳。所以,在未來土地規劃製定時也應考慮到這些現實,你要養活這麼多人,就這麼多土地,有些產品是土地集約的,這樣在土地的使用上必須做一些取舍。
以上觀點屬個人意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魏建國:首先感謝曉西為我們提供一個機會,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認識這麼多專家。我就彙報一下我的感想。為什麼今天很多論壇都沒有參加,我隻選擇了這個。因為題目好,這個題目叫做承載力與支撐力。我前天是在重慶參加世界出口發展論壇,其中就談到支撐力,特別是談到可持續。在這種情況下,我和拉米有一段對話,拉米認為中國目前在世界上所做的,就貿易這個領域來講是對的,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美國避開WTO的談判,大家知道喀斯特談判,自己搞FTI,在不到一年之內談成了差不多3個FTI,為什麼要加FTI呢?因為它不推動WTO,WTO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全球化中國得益最多的國家,美國看到這個情況後認為要駕控WTO,多做FTI,什麼概念呢?我們的自貿區談判,我給你的優惠條件和我給你的優惠條件都是WTO成員得到的,而WTO裏麵規定的優惠條件,所有的成員都可以得到。在這種情況下,拉米對中國政府表態支持新一輪的WTO的全球談判,他是積極的,他認為中國有世界經濟發展的承載力和支撐力。我看到這個題目,很感謝西南財經大學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下選擇這個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