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論壇:轉變發展方式:承載力與支持力(4)(1 / 2)

在促進中國非公有製經濟和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方麵,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台了一係列的支持、鼓勵政策和相關文件,給予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範圍。說明什麼呢?第一,是民營經濟當中蘊藏了很多的資源,進一步挖掘和整合民間各方麵的資源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麵,我們許多民營企業現在的有些生產經營、生產效率和發展速度等指標是超過國有企業的。因此,中央也非常重視這方麵的工作。

就轉變發展方式與環境承載力和調整經濟結構與資源支撐力來講,民營企業的發展與環境和資源的關聯度更緊密,對環境的依存和對資源的需求,從某些方麵來講比國有企業更強烈、更迫切。特別是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他們的基礎差,競爭能力弱,更需要環境的依存度和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以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所以,環境的承載力和資源的支撐力對非公有製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非公有製企業是在社會主義體製內生成和發展的,過去講是在夾縫中生存,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對各種所有製經濟的政策是公平的,發展的空間和範圍是非常重分和廣泛的。目前,民營企業可以在國家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身發展。

非公有製企業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麵,主要應考慮采用什麼樣的路徑來發展。就非公有製企業而言,從過去30年發展曆程來看,有些是自我創業做起來屬於土生土長的“草根企業”,還有很多是集體經濟的鄉鎮企業轉型改製後摘掉了“紅帽子”的,國有企業改組改製後個人承包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基本上都是我們在計劃經濟年代後期衍生出來的。這些企業與90年代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企業(從事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現代的創新型企業)有著明顯的對比。但總體來說,非公有製經濟方麵,中小企業占大多數。這些企業何嚐不在想轉變發展方式,但是,從企業的發展曆程和基礎來看,確實是自身能力不足。許多企業處於觀望和等待,在他們認為:不轉變是等死,轉變不好是找死。所以隻能是幹一天算一天。

我認為:第一,轉變發展方式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從這個背景來看,十七大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同時,提出了20個字的具體目標。我們現在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是否也應該提出具體的目標、步驟和措施。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方麵,應有引導和支持政策措施。

第二、要用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行為來進行環境的利用和資源的配置。這方麵更應該研究,怎樣使政府的行為和市場經濟的行為有效結合;怎樣使政府的資源和民間的資源有效的結合,以發揮政策的作用和效率,提高對環境和資源利用的效率。

第三、要充分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從中國環境條件和資源儲備來看,更應該重視西南五省區和西北五省區的現代化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調的重點應該放在西部,並特別要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東部沿海和發達地區的發展方式轉變,可考慮通過內涵與外延相結合的方式發展。

第四、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既要考慮環境承載力和資源支撐力,也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國力、社情和經濟基礎。僅就資源支撐來講,不光是物質資源,還要有人力資源和社會環境等各方麵的資源,這些也都應該考慮考慮在內。這方麵我們除了目標方向,還應該有政策措施。比如貴州,貴州有大量的礦產資源,而且占的總量和品種數量都挺多,然而它其他方麵的資源比較貧乏。這就需要中央通過調控的方式(如通過東西協作、產業轉移等)給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