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論壇:轉變發展方式:承載力與支持力(4)(2 / 2)

李曉西:關於山西去年討論國進民退的時候,你們有什麼說法?

郭東風:前一階段,社會上有一些這樣的說法。有些媒體也有過這方麵提法,我認為這個提法認為是不正確的。實際上煤炭資源長期的戰略資源。從今後一段時期來講,煤炭是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口糧”。牽涉到中國經濟今後的發展。然而,大多數民營企業開辦的小煤礦(煤窯)和煤炭企業,確實存在著技術水平低、開采能力差、安全隱患多、生態和環境保護差等問題。所以山西省政府關停並轉一批民營企業開辦的小煤礦(煤窯)和煤炭企業,並由有能力和實力的國有企業來統管和生產經營,這並不意味著弱化了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相反,當地政府通過調控的手段和措施,優勝劣汰符合市場經濟法則,也對資源環境進行了保護。從長遠來開,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的生態環境,也是人民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更需要的承載力。另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加快和促進當地非公有製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項措施。

李莉:近年來,各界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發展,存在一些爭議。事實上,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方式轉變,牽扯到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係列兩難問題,往往是兩難中的“一難”。剛才大家從體製機製上、從改革的角度談了一些觀點,我非常認同。今天我著重從開放的角度談轉變發展方式。

先談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轉變發展方式,有一些國際的客觀經濟發展規律我們很難逾越,這是一個基本前提。曾有一項研究,對100多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做了對比,一個基本結論是經濟發展水平與其教育、文化、居民壽命等社會發展指標基本呈正相關關係。從中國自身的區域發展來看也是如此,剛才大家都談到深圳,現在從企業到政府要求轉型的內在驅動都很強,而同樣,許多內陸地區的地方政府仍然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在保護資源環境方麵的阻力仍然很大。這些事實說明,轉變發展方式絕不是一個口號,也不能靠主觀意願來推行,在實踐中我們仍然要用符合經濟規律的手段來推進。

第二個觀點,談資源的承載力,應當是一個廣義的資源概念,不僅要考慮土地、水、礦產、能源等資源承載能力,還應當把人力資源也考慮在內,因為所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最終都要和人力資本結合起來。關於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但大致的判斷是我們即將進入一個老齡化社會,也就是說人口紅利期即將結束,人口的拐點即將來臨,隻是或早或晚的問題。從今年以來的勞動力上漲也可以看到這個趨勢。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用有限的勞動力養活更多的老齡化人口,這是經濟上的一個約束條件,也是我們考慮今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要統籌考慮我們的土地、水、礦產、人力資源等的承載力,來統籌考慮發展問題。

下麵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主要是對如何在開放的視野下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實際上,對外經濟這個概念已經很過時了,當前外貿、外資已經涉及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內外聯動的程度前所未有。有一種觀點,一談起環保問題、資源問題,總是歸罪於外向型經濟、歸罪於外貿或歸罪於加工貿易,其實這是不太客觀的。如果在這種思想導向下動輒就進行政策調整,往往是牽一發動全身,帶來的負麵效應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