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下結論必須謹慎,為什麼?當前特殊環境下的結果,不一定代表未來可以樂觀。因為去年以來,經濟受到很大衝擊,有些中小企業臨時停產歇業,減少了一些排放。但環保部對40個城市進行了調研,發現還是有很多問題的,一個是為了拉動經濟,在投資結構方麵,現在有落後產能死灰複燃的情況,還有汙染產業向中西部和農村地區轉移,還有環保政策法規落實受到影響,這些問題讓大家有些擔心,擔心以後環境問題會有所反複。最近爆發了幾個汙染事件,鉛中毒,反映出了環保潛在的風險還是非常大的,就是說,大家對環保形勢的總體判斷,說企穩向好,也要說風險仍然很大,不穩定。可以說跟經濟形勢判斷一樣,不穩定、不平衡、不穩固,還是很脆弱的。
第二個問題,談一談下一步在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方麵,環保能起到什麼作用?是不是我們為了保增長,就要把環保這個事兒放鬆一點,別管得太嚴了,環評要鬆懈一些。要對環保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新的看法。現在這種形勢下,環保有兩個重大的作用,一個是加強環保方麵的力度,有利於拉動內需,提振經濟,滿足民生需要。因為現在國內拉動經濟增長的、一般性的消費基本達到相對飽和了,比如說服裝、食品消費,讓民眾再怎麼增加也很難。但是民眾缺什麼呢?缺環保方麵的消費,就是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很高,包括空氣的改善,包括飲用水的改善,還有居住環境、綠化等等,要求很高,可是我們在這方麵的公共產品提供不足。節能減排本身就是拉動消費的一個驅動力,是一個增長極。現在為什麼我們的經濟又恢複比較快呢?到了8%、9%,其中有一部分是政府在環保基礎設施的投資,建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修河道等等,這些都是環境投資,所以它本身就是經濟的驅動力。第二個重大的作用是環保有利於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什麼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說很粗放、很落後、結構很不合理?就是因為我們過去在很多該加強的方麵太鬆了,比如說環保的要求水平一直比較鬆,過去汽車排放要求很低,都是冒著黑煙在跑,那就是環保要求很低,現在逐步提高了,所以落後汽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清潔、效率更高的汽車。所以它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一個促進和推動作用。關於這一點,國際上的研究也反映了,有名的“波特假說”就說了,加強環保要求,有利於企業提高競爭力,因為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改善資源利用,甚至轉產改變結構。因此,在我國經濟企穩向好,繼續走出金融危機的大形勢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這些工作不但不能放鬆,而且還應該逐步加強,提高它的要求,這樣是對我們的宏觀經濟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