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論壇:中國經濟企穩向好:邊界與效應分析(2)(3 / 3)

中國最重要的事兒還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再繼續靠外需來作為咱們經濟增長、GDP增長的主要動力,真是應該改變。怎麼改變?貨幣政策應該在改變中起什麼作用?我個人的觀點,貨幣政策是一個總量政策,一個需求政策,一個短期政策,可以反周期,但其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不可能解決供給的問題,不可能解決結構問題,更不可能解決體製的問題。貨幣政策至多是為結構調整創造一個比較好的金融環境,或者說為解決很多根本性的問題來爭取時間,但是真正中國結構調整、政策問題、體製改革,這些問題真正要解決或者說要真正有所突破,還真是不能把希望全部放在貨幣政策上。還要強調一下,過度地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可能會使市場正常運行出現紊亂。

賈康:跟前麵幾位一樣,首先是感謝主辦者。官員、學者一起交流肯定是很有好處的。我簡單說說自己對於下一階段企穩向好事情的基本看法。

財政方麵的數據比較簡單,到了8月份出現了累計的財政收入正增長,大概是2.6%,如果後麵四個月都按這個數字走,應該說是有希望達到預算設定的基本收入目標和赤字控製規模的。收入增長8%左右可以交待得過去。今年估計也沒有什麼大的物價調整因素,可以理解為一個和GDP同步的增長目標。赤字9500億看起來是曆史上最高的,相對數還沒有達到上一輪我們應對亞洲金融危機3.1%的赤字率。總體上還是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特別是我們看重的是財政政策怎麼樣為經濟服務,那就是反周期調整,財政政策配合貨幣政策調總量的時候,應該是積極的調結構。四萬億中,從大的結構方麵來說,發改委上半年公布的數字在第一季度有一些大調整,有一些沒有變。像災後重建1萬億,原來是三四年縮到兩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鐵路機電18000億調到15000億,這些數據都可以供結構分析。其他的安居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自主創新的支持,還有和科教文衛相關的硬件建設等等都有一些數據。項目後麵的財政功能更多的是進行結構優化,比如說新醫保,現在放了一個信號是有8500億新增財力,應該說是一個大舉措了。這個新醫保加上其他能做的,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全免費,農村方麵的養老今年提高10%的覆蓋麵,新農合覆蓋麵達到90%以上,還有就是低收入階層低保標準提高、離退休人員工資待遇提高,所有這些事情加在一起就是要形成一個社會保障體係方麵更有利的支撐和配套,這樣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讓社會成員提高消費傾向。可以說,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財政政策關注的方麵。

4萬億問題,一般說1.8萬億兩年投出去,上半年到現在半年多了,今年投入了將近一半,實際上最主要的投入都差不多了。對財政來說主要還是配合,基本政策框架不變的情況下,實際上貨幣政策現在大家都認為是在微調,是在收緊一些。財政政策似乎也有這樣的微調,如果說有微調因素的話啊,也是這樣的方向,不用太著急了,進度上比較平穩的把握,就是4000多億出去以後,再看看其他方麵聯動的效益。我個人感覺商業性定位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資金肯定是要傍大款、傍地方政府、傍大項目,一開始第一季度一下子出去4萬多億,相當大的部分肯定是配給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項目和啟動大項目,這是必然的選擇。

基本的判斷就是宏觀政策框架不變,但有微調。最近的說法又提到要防止潛在的風險,也體現了這樣一個基本框架不變情況下的微調方向。如果從咱們現在的走勢來看,已經明確的由今年的前低轉入了後高,應該說沒有什麼大問題,企穩向好不會有任何懷疑了。國際的環境現在看起來,有可能真的一步步麵臨後金融危機時代了。我個人感覺,是不是可以這麼判斷,中國經濟運行現在已經沒有明顯的通縮壓力,這個通縮壓力是在2008年夏天到秋天突然一下來臨,本來都還是關注通脹壓力,然後物價跳水,它一下子變成通縮了。貨幣流動速度下來了,整個企業基本麵不活躍,大家都在觀望,甚至很快出現了恐慌心理,顯然,現在我們已經離開了這種通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