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練法
1.坐前準備
盡可能有一個比較潔淨的環境(如人多屋小,可以在黎明家人未起身時練習),空氣流通而不直接有風吹向身體的位置,氣候過寒或置身風口均不適宜。
排清大小便,因為練功中途不能離座,而氣功剛坐完後,也不能立即大小便,否則會影響練功效果。
解除身上一切束縛,如領帶、領扣、皮帶、襪帶、手表等一切束縛,必須解除放鬆。
晚上練功,必須有光、蠟燭、植物油燈均可,順便一提,這是練功的主要原則之一。練功時,如雙目緊閉是不會練好氣功的。試看廟宇中之佛像,盤膝而坐作氣功之形式,其雙目都是半開半合的。
2.初步練法:練功的方法很多,在此介紹一種較普通和大部分古代丹經道書上常采用的形式如後。
休息:坐於地上或蒲團,兩足伸而略屈,全身放鬆,二手放於膝蓋,雙眼開如平常,口亦微開。二眼半開半合,作視而不見狀。經10-20分鍾後,覺口中津液漸多,至將滿溢時即閉口,並將舌抵上齶(在氣功術語中名為“搭橋”)。平視:將雙膝盤屈,男人右足在內,左足在外,女人相反,二手仍放膝蓋。二目繼續向前望,但此時須將眼神回望自己,此名“返照”,又曰“斂神”。因為普通人多數“神不守舍”,此時便須要將神守在自己身上,所謂“形神合一”,如此經10-20分鍾之後,可將雙目微閉,但需留縫透光,這樣,平視功夫就算完成了。
上丹:平視功夫完成後,將雙手合扣,男人左內右外,女人相反,開始將意誌集中在丹田,此曰正式上丹,一名“意守丹田”。“上丹”時間無定,一般為20?30分鍾。
落丹:上丹到相當時間之後,準備“落丹”,可將口水一點一滴慢慢咽下井以意會將口水引下丹田,此為練功之成果,練功至此可告一段落。
收功:口水吞下後方可開口、開眼,先鬆二手,再將雙腳慢慢放開,如初步坐功時的休息方式,此時可再略坐10分鍾,等氣息恢複原狀,才可慢慢起立。
善後:坐畢起身,必須在房內走幾步,飲一杯熱水後,才可以外出工作。至於靜坐時的呼吸方式,可以下列的兩種方式:後天式或自然式,依照個人情形,自己選擇。
以上初步練法,是以後天(人為功夫)來練的。每部功夫時間由自己控製,但當一旦有了相當“功夫”以後,因為先天真氣的上來和回複(術語名為“返氣歸原”),循環一周(名小周天或大周天)的時間長短不同,由功夫本身自己運行的,練功者無法自己掌握時間長短,因此,每次練功有長達數小時的。
3.後天呼吸法:練功最緊要的兩點:一是呼吸,二是意念控製。
初練者為使意念容易集中起見,可用以意引氣的後天呼吸法,即是用“吸平呼”3個字,先把氣吸人,慢慢以意引吸人丹田,“平”即停一停,再由丹田向上呼出,即是用意隨氣,默念“吸、平、呼”三字來控製雜念,全部過程把意念集中到丹田,名為“默守丹田”。
無論吸或呼,都不能用力吸盡或呼盡,隻做七八成為度,不要當作是深呼吸,這種呼吸法可做10-30分鍾。初學者如覺疲倦,可將時間縮短,再慢慢加長,不可勉強。
4.自然呼吸法:寧神息慮,排除雜念,目光內斂,把思想輕輕地集中在丹田(即“意沉丹田”)。不可用力,完全不理會呼吸,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就會自然而然的呼吸深長,直達丹田,出現腹式呼吸。古代大部分氣功家(煉丹者)多數采取自然呼吸法。
兩種呼吸方法的形式不同,目的都在於使丹田能有陽氣發動,因為隻有陽氣發動時,才有功夫出來(所謂“先天真息”),而這種成果,有賴於雜念減少消失,雜念少一分,陽氣長一分(所謂“陰消陽長”,雜念越少,陽氣越多,隻要長期堅持,練功定有成就。
由於每個人體質有異,病情不同,因此練功時間長短、采用方式亦因人而異,除上述盤坐式外,尚有臥式(體弱者適合)、坐凳式、站式多種,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中西醫結合之我見
1985年3月10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聆聽全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長季鍾樸教授所發表《目前中西醫結合的趨勢》時說: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繼承發揚祖國醫學;使兩者互相滲透、取長補短,結合起來,發展成為新醫藥學術體係。用意良好,堪稱為建立起中西醫互相溝通的橋梁。
觀近十多年來中醫針灸之風靡一時,世界衛生組織之提倡傳統醫學,莫不是中醫藥前途之光?所以中西醫結合,有朝一日必可實現!依筆者個人意見,在中西醫結合的時機未完善之前,主力仍在中醫方麵。
醫學之發明,絕不是從哲學產生,著書者乃假借哲理以演繹醫理而已。譬如《內經》“東生風,風生木,木生肝”等理論,是中醫學理的根據呢?還是演繹的說理呢?
中醫要如何趕上時代?這個責任仍得由中醫自己去蕪存菁,擷取精華。然後研究商討,慎重地改成易學易懂的學說文詞,方可走向現代科學的境界,並且虛心地逐漸把自己充實起來,以說到做到拿得出來的東西與西醫切磋,方可順利走向中醫西醫結合的道路。我深刻地了解,我們這一代的老同業,真真感到有心無力,所以隻有作為從旁協助,從後推動則可,至於實際負責完成這項艱巨的使命,應交給下一代對中醫學術深有修養而又懂得西醫的中醫學院畢業生去承擔。
中西醫結合的關鍵,應該首先重視培育中醫人才,提高中醫的素質,同時亟需提高中醫在整個醫療衛生事業上之地位,中醫中藥人員晉職等法定標準,務使培訓出來的中醫師能較安心堅守崗位。否則培訓出來的中西醫學兼備之中醫師,為了本身利益而放棄執業中醫,轉為執業西醫之弊端,對發展中西醫結合之過程,不無影響。
我雖然居住於香港,但始終是中國公民,況且身為中醫從業人員,自應關心這個良好的中西醫結合的開端。換句話來說,我國政府培育出來的中西醫兼備的優秀人才,間接或直接對香港中醫業的前途,隻有利而無害,或許對香港未來的培訓中醫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久咳午後熱甚經方治驗
在冬冷春寒之天氣下所患風寒外感病,忌辛涼解表,苦寒清裏之劑治之。若不審此而濫用,必犯抑正縱邪,越治越使病變加劇,延緩病者康複時間也。
本港甲子歲暮,淫雨連天,寒流不去,至乙醜新正,春寒益甚,故人多患外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