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諸痔出血皆屬燥熱
痔疾是一般肛門病的統稱,包括內痔、外癆、肛裂、肛門瘡等。痔血多指內痔出血而言。內痔的治療方法很多,如枯痔、結紮等。本文專論內痔及其出血的成因和內治法,外科方法不討論。關於痔疾的成因及病機,清代《醫宗金鑒》載總不外乎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下注,或憂思太過,蘊積熱毒,憤鬱之氣,致生風、濕、燥、熱,四氣相合而成。如結腫脹悶成塊者,濕盛也;結腫痛如火燎,二便閉者,大腸、小腸熱盛也,結腫多癢者,風盛也;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並概括為:“不外風濕燥熱源。”
我認為,內痔出血病因皆由於燥熱引起出血或發炎,與“風”、“濕”無關。《醫宗金鑒》所稱:“結腫多癢者,風盛也。”其原因多為久患肛漏,不斷滲流膿血,刺激肛緣,引起肛周皮膚瘙癢,或稟賦不足,或服食蝦等所致。隻是續發病或肛門皮膚病,並不是內痔的病因,故一般內痔出血,筆者認為治法應以清熱、涼血、潤腸為主。癢血新患者,多為實證,由燥熱引起;但如痔血過久,反複出血太多,則會變為虛證。茲分別虛實證治論述於後。
實證:病者身體壯健,舌黃,唇紅,脈滑數,口苦咽幹,便秘,大便時內痔滴血或噴血,治宜清熱、涼血、潤腸。
處方:槐花12克、生地黃12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黃芩9克、金銀花9克、地榆9克、枳殼9克、火麻仁5克。
本方以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槐花、地榆涼血止血;黃芩、金銀花清熱;枳殼、火麻仁潤腸通便。是針對痔血的原因燥熱,而內痔出血多與血熱有關,故使用涼血藥物。本方對上述典型之痔血實證固然合用,但臨床上並非每位患者都如此典型,故隻要患者無虛象便可應用,以擴大其使用範圍。一般服食3劑便會收效,如連服1周以上仍未收效,則應使用其他外科方法治療。
虛證:病者多因反複出血,而出現麵青唇白,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眼結膜及爪甲色淡白,舌質淡紅,脈弱無力。此時,切勿以為痔血皆因燥熱,而使用清熱涼血藥物,以虛其虛。此因病者虛象已現,因出血過多而致血虛,中醫理論認為與氣不攝血、脾不統血有關,宜用補氣止血法,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陳皮6克、當歸6克、炙甘草9克、升麻1.5克、柴胡1.5克、地榆9克、枳殼9克、大棗5枚、仙鶴草9克。
本方具有補氣健脾作用,對於久患痔血而身體虛弱者,效果十分顯著,一般服藥數劑,患者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的症狀,便會逐漸改善,而內痔出血亦會減少。不過,對於內痔反複出血的病人,於止血和身體康複後,則宜用外科方法去除癢核,以收正本清源之效。
此外,對於有些婦女因內痔出血,身體虛弱又兼月經不調者,使用歸脾湯合劑,配合成藥四紅丹同服,療效頗佳。膚淺經驗,謹就教於高明。
六氣為病論(節選)
六氣外邪非如細菌原蟲病毒,不能潛藏於肌膚髒腑之間以繁殖滋長也。
或謂:六氣既不能居留於人體身上,則所有祛風、散寒、消暑、利濕、瀉火之劑,何以能用之輒效?既然六氣所主之病需用此等藥物將其驅出體外而病痊愈,這難道就是氣能居留人身之明證嗎?
餘曰:誠然,在表麵上觀之,用上述藥劑而能愈病,一若藥物能將六氣逐出於人體之外。然實際上,藥物僅能治愈病症而已,並非將病原(六氣)驅出人體也。廣東中醫前輩譚次仲先生對此有一精當之比喻,大意謂:“人為木棒所擊傷後,傷口之變化,與木棒已脫離關係,今以藥物治愈傷口,謂此藥能治棒傷,可也。若謂此藥能將木棒驅出人體之外,豈非笑話?”六氣誠能致病於人,藥物亦確能治愈由六氣所引發之病證,然而並非謂藥物能將六氣驅出於人體之外也。
中醫古籍所謂風與寒,除指外界氣候之外,尚有其他含義,如指腸胃之氣體為風,指大腦或神經之疾病為風;及指細胞功能之衰減為寒,津液分泌之過多為寒。對於暑字,除指天氣炎熱之暑氣外,似別無其他含義。
《金匱要略》治中熱(中暑亦稱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後世多宗之(《醫學綱目》謂:治濕汗少者,白虎加蒼術;汗多者,白虎加桂枝白虎湯中之生石膏,實為退熱之神品。
治療傷暑,昔日前賢多重用香薷,以香薷為主藥之方劑,不勝枚舉,如三物香薷飲、五物香薷飲、六味香薷飲、十味香薷飲、香樸飲子、清暑和中湯等。香薷為暑天用之解熱藥,對傷暑而汗少者甚為適宜,有發汗利尿之作用,李時珍謂其能利濕清暑是也。香薷又能治霍亂、吐瀉,對傷暑病而有吐瀉等胃腸症狀者,尤為適合。此外如六一散(滑石6份,甘草1份),玉泉散(石膏6份,甘草1份),皆為清熱解暑之名方。暑熱及濕溫之病,變證不一,醫者當視其順逆,隨證施治而靈活運用也。
氣功揭秘
氣功是中國幾千年來先輩們累積經驗而成的強身治病的國粹。在驅除雜念,清淨大腦,造成“止念”的條件之後,人的呼吸就會自動伸長到達臍下丹田。根據古籍,父母所賦的先天真氣就在丹田,煉氣功就是煉“真氣”,因此《難經》稱丹田為生命之源,這種呼吸叫胎息,是嬰兒在母胎時的呼吸方式,又叫腹式呼吸或稱龜息,因為烏龜就是利用這種腹式呼吸方法而達數百年長壽的。這種呼吸,深長緩慢,有長到數分鍾一次或更長的,外表看來,氣若遊絲(晉代抱樸子所說:“以鴻毛著口鼻之上,而鴻毛不動為候也。”)。當練功進人這種好像動物冬眠狀態的境界時,人體的真息即會突然發動,使身體內部形成一股強大得似蒸汽引擎般的氣流,挾著高熱(氣功名“三昧真火”),推動體內氣血,運行全身。內自五髒六腑,外達四肢百骸,貫徹全身十四經絡的數百個穴位。當人的身體某一部分發生病變時,這種無孔不入的氣流,就像針灸的針刺,會自動將體內不平衡的部分給予自然的調整,氣到病除,百病消失。在練功過程中,人體熱血沸騰,汗流浹背,冬天零度下氣溫,也會衣衫盡濕,體溫之高,比之劇烈運動,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由於這種氣功的劇烈運動是在人體處於冬眠狀態,心髒、大腦接近休息之下進行的,因此,對體能消耗,減低到最少程度。每次練功完畢,神清氣爽,精神百倍,絕對沒有劇烈運動後的精疲力竭的疲乏狀態。而且由於氣功使全身氣血運行,促進新陳代謝,又對平時運動機會少的腹部髒器如腸、胃、肝、腎等,由於練功用腹式呼吸的關係得到充分的活動,增加腸壁對營養的吸收,肝、腎二髒的清洗調整,加強了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