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1 / 3)

妙用商陸

商陸,《神農本草經》雲“味辛平”,《本草綱目》雲“苦寒有毒”。利尿逐水峻藥。臨床用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有去菀陳荃之功。商陸有赤白兩種,臨床應以白花商陸入藥。白花商陸,味苦寒、性微辛、無毒。花白者,根塊商陸呈白而微黃色,狀如白甘薯,表皮淺褐色。方書多言商陸赤者有毒,不可內服。有雲商陸內服劑量應掌握在1.5-15克,過量可引起中毒,反致尿量減少,可能針對赤花商陸而言。

貴州民間呼白花商陸為大莧菜,多栽種於庭院備用。謂其能治虛弱,或病後體虛浮腫。取新鮮者燉肉吃,每次用量達50-100克。商陸能否治虛弱,理論上尚無根據,臨床也不用其補虛。《本草綱目》僅載有“商陸,其苗、莖並可蒸食,可作脯,可充糧救肌”。

餘喜用白花商陸,內服常用量,幹品10-15克,外用50-100克。家傳商陸、鮮蔥貼敷小腹法,治療腹水腫滿、癃閉。其法用白花商陸,幹品1008或鮮品150鮮品更佳),鮮蔥50克,共搗爛如泥,置鍋內炒熱,貼敷小腹,冷則炒熱又貼,如此反複多次,一般4-6小時即可達目的。

曾治一危重水腫病青年男子,因感冒後患急性腎炎住院治療,數日之後,浮腫不僅未消,且日甚一日,漸而腫勢人腹,小便涓滴而下,竟至癃閉。醫院按急性腎炎並尿毒症,已下病危通知。餘診見其人全身浮腫,腹大如甕,麵赤,氣喘,煩躁不安,惡心,嘔吐,食飲難下。患者腎關閉塞,三焦不通,水氣泛溢,壅滯於腹。尤為棘手者,惡心嘔吐,湯藥難進。即先用商陸貼敷小腹法,以救萬一。逐取新鮮白花商陸500克給患者家屬,囑另加鮮蔥1握約150克,共搗爛如泥,置鍋內炒,趁熱敷小腹部,冷則炒熱又敷。越日家屬欣喜來告曰:如法用後,半夜小便大下,腹大明顯消退,且全身染染汗出,身腫已消,今晨已進稀粥2碗,還叫不飽。一味平淡之藥,把病人從痛苦、重危的邊緣上挽救回來,且收效之快,亦令人驚歎。患者積水得行,腎關已開,胃氣因和。後投加減疏鑿飲合自擬二皮消腫湯掃蕩餘水兼以清熱,治療半月餘即獲痊愈。

白花商陸對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如急慢性腎炎、尿毒症之腹水、心原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尿瀦留,用貼敷法,均具有獨特而卓著的療效。而且外用,患者也樂於接受。敷時不要過燙,對皮膚亦無刺激。須要注意者:赤花商陸苦寒有毒,內服慎用。

白花商陸內服除應掌握劑量外,應注意患者病情及體質。體虛者應從小量用起,或摻人扶正之藥,外用則無妨。現尚未發現白花商陸的不良反應及毒性反應,故不須畏懼。

大黃在仲景主要網下劑中的配伍意義

《豐中農本草經》謂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髒”。張機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所創製的7首瀉下劑名方,就充分體現了大黃在不同的方劑、不同的配伍情況下,發揮良好的瀉下之力。

大承氣湯證的病機為腸胃實熱,燥屎內結。治療必須急下存陰,以救將絕之腎水。方中用大黃之苦寒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泄熱通便,蕩滌胃腸積垢,配伍辛鹹苦寒的芒硝以軟堅瀉熱,潤燥增液,使燥屎軟化,有“增水行舟”的意思,從而能治療造成熱結便秘的病因和主證。這又不同於增液承氣湯的陰液虧損,燥屎不行,“欲通先充”用增液湯加硝、黃攻補兼施的“增水行舟”。大承氣湯是遵循《內經》“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以水克火。以及依據“佐以苦辛”,芒硝與大黃相須為用,來增強瀉下熱結的作用。

在小承氣湯中,大黃苦寒,瀉熱通便。配枳實、厚樸下氣破結,除痞滿,苦辛健胃,一是消既滯之食;二是籌納食於既下之後。使瀉下藥配理氣藥後,更能增強瀉下作用。

在大黃牡丹皮湯中,大黃瀉腸間瘀熱結聚,清熱解毒,行血通便;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通血脈中熱結,兩藥合用,苦辛通降而下行,共海疲熱為方中君藥,蕩滌一切濕熱瘀結之毒,多用於治外科腸癰初起,膿未成的病證。

麻子仁丸是仲景用治腸燥胃熱而致大便硬、小便數的脾約證。方劑的立法是根據《內經》“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神農本草經》的“潤可去結”,“潤可去枯”的原則,脾胃幹燥,必用甘潤之物。枳實苦寒、厚樸苦溫,破結者必以苦,為佐藥。芍藥酸寒,大黃苦寒,酸苦湧泄為陰,同為使藥。祛結潤燥,使津液還入於胃,則大便行,小便少而治脾約便秘,所以在潤下劑中,同樣需用大黃。

大陷胸湯是用治水熱結實的大結胸證。大黃苦寒,長於蕩滌邪熱;甘逐苦寒尤善峻下瀉水逐飲,泄熱散結,使結於胸中的水與熱從二便而出,兩藥共為君藥,共瀉水熱互結之邪。作為攻堅與瀉下藥並用的範例。

在大黃附子湯中,大黃苦寒瀉下通便除積,與辛熱溫經散寒的附子共為君藥,借溫熱之性製大黃的寒涼,保存其通下走泄之性,是一種去性存用的配伍。因為對腸胃久留的寒積,非攻不能去。所以寒溫並用的溫下法,是治裏實寒證的重要治法,它與溫補法治裏虛證,在臨床實踐中具有同樣的配伍意義。

最後,三物備急丸是“主心腹諸卒暴百病”即裏寒實證的危急證。方中用大黃苦寒下熱結,以製巴豆的大辛大熱大毒之性為佐藥,可緩和其瀉下作用,使之持續而緩慢地發揮藥效。《本草圖解》上說巴豆秉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多熱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胃惡熱者多用大黃。以上所舉的7方,可看出仲景瀉下劑中對大黃的配伍獨具匠心,用大黃配軟堅散結的芒硝;配下氣破結之枳實、厚樸;配清熱涼血的牡丹皮;配甘潤酸寒的火麻仁、芍藥;配峻下逐水的甘逐;配辛熱剛猛的巴豆等,分別起到了不同的瀉下作用。值得我們在臨床中認真研習。

久病頭痛,將軍奪關

頭痛一症,有風、火、濕、痰、瘀、虛諸因,隨其證治,多有效驗。但是臨證間又有病氣兼化,正邪相混,以致治難中肯,遷延不愈。

福州市汽車配件廠女工吳某,頭部擊傷後頭痛頻發,痛時要服索嘧痛3片才能緩解。經多方求治,屢服鉤藤、菊花、蔓荊子、槁本、白芷、苦丁茶等均無效。1984年10月就診於餘,患者年已半百,自訴頭痛如刀割,多在淩晨發作,痛位在巔頂,不痛時則如常人。脈沉細而弦,舌苔薄而淨,質偏紫,寢食如常,二便自可。細揣搜風止痛無效,似與風火頭痛無關。況病從被擊傷起,不但氣血受阻,定必憤怒傷肝,病位,與肝經吻合,且肝鬱可化火,血阻必成瘀。瀉肝膽之火,通瘀阻之血,乃治病之本。逐投龍膽瀉肝湯,用當歸尾,加桃仁、紅花、丹參、赤芍等。連服3劑,頭痛大減,不服索嘧痛亦可緩解。若大便通暢,則頭痛更輕。複悟前藥雖已中肯,而瀉火通瘀之力尚感不足,擬前方加大黃9克,以增強瀉火通瘀之力。服後大便通暢,頭痛若失,連服半個月頭痛痊愈,繼以鉤藤、甘菊合6味而功。

本案病位在肝。若謂病因,則高巔之上惟風可到,而醫用搜風止痛全不奏效。但病由打傷,久病人絡,分明有瘀。而遭打者憤怒傷肝,鬱而化火,此正獨處藏奸,不可不審。乃投瀉肝理瘀,痛減而便後更輕,旋知非通瘀瀉火不可,主藥則非將軍莫開,投之果效,歎醫道之艱難,聊備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