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3 / 3)

答:中醫是有著它一定的用處,這點我們是肯定的。但因未經研究,它缺乏一定的基礎,而隻是信賴傳統的經驗。我認為有些市民沿用中藥也隻是由於家庭習慣。另一方麵,中醫中藥是甚少有所改良,更遑論中醫外科和產科。總括來說一句,就是沒有了中醫,我覺得也不會帶來什麼壞的後果。

上文是原文照錄,一字不差。那位西醫抱著這種態度來看中醫,試想:我們在香港執業的中醫同道,是在如何艱苦的環境中,負擔維護民眾健康的任務呢?1957年4-5月間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時,香港中醫是否負擔了很大部分的醫療任務,請某醫生翻閱一下當年的報章,自可得出答案。

再從中西醫人員比例上看,香港現有正式注冊(香港醫務衛生署登記承認有醫生資格者)西醫,約三千人,中醫卻有一萬餘人。以香港600萬人口計算,每2000人口中有1名西醫,而中醫有33人。故不言而喻,中醫在保障香港居民健康的重要作用。

也是在上述專刊中,另一位執教於大學的楊女士卻認為中國醫藥及針灸之療效和成就,是經過數千年來的實踐和再經過近數十年來現代科學之研究,而成為我們祖國最寶貴的文化之一。在國內,中醫藥和針灸受到了普遍重視和發展,各大城市開設了五或七年製的中醫學院,並對中藥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成績斐然。”可見,就是在香港,也不乏對中醫懷正直看法的有識之士的。

我想舉例說明,究竟中醫隻是因“家庭習慣”的關係抑或是中醫確有其治病救人的本領,可以治療疾病呢?

約在20年前,某君電話邀我出診,其子年約4歲,1周前因半夜腹痛,送至某西醫私家醫院留醫,診為闌尾炎,需開刀割治,術後次日晚,患兒突發高熱,手足逆冷,一連四五日,均夜熱晝退。

中醫在香港(二)

香港有人口約600萬人,全港居民907。以上係中國人,而經濟建設40餘年來取得的成就,應歸功於中國人,由於中國人勤儉奮鬥之傳統精神以致也。中醫中藥在香港居民生活中占十分重要的比重,祖國供應香港之中藥材除60左右轉供台灣之外,又小部分遠銷國外,其餘則供應香港居民之所需。在香港執業之中醫人士,據不成熟統計為1萬人左右,此人數包括內科、外科、骨科、針灸以及各專科等。執業中醫所掛之招牌均稱中醫或中醫師,由於西醫生可稱為“醫生”,則中醫不稱醫生作為區別。中醫師絕大多數已向香港稅務局申請營業牌照(營業證明書),牌照持有人之職業稱為“草藥使用者”。英政府百餘年來以香港為其殖民地,其管治香港亦以殖民地性質治理,因此尊重中國人之傳統醫療方法,故不欲強製幹涉。居於香港的中國人一向品流複雜,於是中醫之中難免存在個別屬於雜流之輩,橫街陋巷叫賣膏丹丸散或擺草藥者皆可領取營業牌照,甚者冒用中醫名義經營不道德的勾當。執業之西醫生所使用之藥物以及器械等西法診治手段,中醫概不能使用。香港中醫師由於受到不得用西法之限製,不能運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來施治病人,惟有按照傳統方法治病。至於營業情況,從表麵看,營業鼎盛者實屬少數,一般僅可糊口,而門庭冷落者亦不少。

全國解放後,中醫藥事業獲得新生,認為中醫藥是為廣大群眾解除疾苦的有力手段之一。曆史上無數醫家,根據辨證施治之原則,從理論到實踐,創造無數珍貴著作。解放後經過努力發掘整理和加以提高,而且進一步西醫學習中醫,形成中西醫相結合,今天祖國之新中醫前進之步伐仍在繼續中。香港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舉辦過多次中醫藥展覽會,收獲成績甚豐,由此香港居民群眾對中醫藥獲得甚多的認識,認為中藥對人體無不良反應和不良後果,病家無限信任,因此我國之中成藥在香港和國際市場亦相應暢銷。

漫談下肢骨折傷證治

下肢骨折傷中較為常見者,為扭傷踝部,其症見疼痛腫脹,踝部附近充滿瘀血,後逐出現水腫。

餘治下肢骨折傷症凡幾十年,除用手術正骨法及外敷跌打藥散外,更以內服行血祛瘀加利尿藥為主,故療效較速。現以扭傷踝部為例,論述骨折傷應內服利尿藥。

踩部扭傷後,始因瘀血而致水腫,複因水腫而礙血行,互為因果。故若但怯疲而不祛水,或但祛水而不祛瘀,則腫不能消而痛不能止,治一遺一,其病必不除也。是以應消瘀祛水,雙管齊下法方建奇功。蓋凡消水利尿之藥,均能促腎髒排除殘餘水毒,故於祛瘀劑中加人利尿之品,當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然去振利尿之藥何以為佳?以餘多年來之臨床體會,乃用桂枝茯苓丸主之,並可隨症外加牛膝、生薏苡仁、寬根藤等藥,加強其利尿作用。

推而廣之,舉凡下肢一切瘀腫必加利尿藥助之,其消腫之速,竟出人意料之外。然證有虛實寒熱,當不能一概而論。實證宜用桂枝茯苓丸;虛證宜用當歸芍藥散;寒證宜桂枝湯加茯苓、白術、附子;熱證宜犀角地黃湯加天葵子、茯苓等。均可隨症選用。

治療肥胖病之體會

徐小姐,18歲。自10歲起體形日趨肥胖。近1年來增加10多千克,體重增到804。曾經醫院檢查治療,診斷為肥胖病,水瀦留性肥胖、閉經。經西醫治療,並低鈉控製飲食1周,未見明顯改善,體重有增無減。自覺頭痛乏力,停經。1983年5月17日,經人介紹來我處治療。

《內經》雲:“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陽不運,水濕滯留。形體肥胖,麵目浮腫,神疲乏力,頭昏心悸,夜來失眠,停經,少腹作脹,腰脊痠楚,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此乃脾虛生濕,水液停聚,不能蒸化,腎氣內傷,腎虛開合不利,膀胱氣化失常,水液泛濫橫溢也。從脾虛作脹證論治,擬溫運太陰佐以活血調經;方宗香砂六君子湯化裁。焦黨參、貢白術、雲茯苓、全當歸、紫丹參各9克,炒陳皮、薑半夏、川芎各5克,淡遠誌6克,春砂仁(後下)、炮薑炭各2克。

服上藥2劑後,經事來潮,色淡量少,頭昏心悸,夜寐稍安,腹脹亦減,腰脊酸楚,苔薄白,脈滑。《內經》雲:“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又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今中焦失其變化之功能,所生之血日少,上既不能奉於心脾,下又無以灌溉於衝任,故經行後期而經量少也。擬補氣益血,安神寧心,取八珍湯增損:全當歸、白芍、黨參、焦白術、懷山藥、生黃芪、川續斷、益母草各9克,川芎5克,淡遠誌6克,熟酸棗仁、桑寄生各12克,大棗10枚,服2劑。

1983年5月21日:服上方後,月經已淨,頭暈心悸,神疲嗜臥,麵目虛浮,納少便溏,苔薄膩,舌質胖,齒痕脈沉緩,此乃脾虛生溫,濕困脾土中陽不足,氣不化水。擬溫中健脾,行氣利水,炒黨參、焦白術、帶皮茯苓、大腹皮、懷山藥、口服3劑後,乳脹麵浮,頭暈,尿頻數之症均瘥。少腹仍脹,天癸未臨,此係營血虧虛,肝氣失調,擬疏肝理氣健脾和營,取柴胡疏肝散合四物湯加減。

按肥胖病屬於現代醫學中內分泌功能紊亂,水液代謝障礙一類疾病。西醫尚無特殊療法。從患者症狀,祖國醫學辨證,屬脾脹之證。脾腎兩虛,痰濕內盛,從本治療,因證而變,尚能取得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