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參者戒
參類如吉林參、高麗參、東洋參、西洋參等,功能大補元氣,調營養衛,寧神益智,故養生,治病者樂之。近世人參產量增高,供求較易,於是用參者日多。
醫諺:“人參殺人無罪,大黃救命無功。”因人參為本草經之上品,延年益壽,引人注目,即使誤服亦不歸咎於參,反以為既服人參不救,此夭亡非參之罪。故曰:殺人無罪。閩南僑鄉,不乏備參者,動輒服參,或效或不效,或競反致殺身殞命,聊舉數例。
南安張媼素健,年逾六旬,猶能務農持家,子女遠渡南洋,常寄參回。某日媼忽暴逝,鄰舍不知其故於料理後事時,發現臥室保溫瓶中有小蘿卜樣物數條,識者知係上等洋參,姑知媼以此為飲料,過量而賠害。
回國觀光僑胞陳老,雖古稀之年猶麵色紅潤行動敏捷,但大便艱通,脈象有力,詢知平素日以人參湯代茶。此乃過用人參而斂氣,告以停參可以勿藥。
上述2例,可為常人樂用參者戒。
方某,因患肝癌住院,症見發熱口渴,黃疸,右脅肋皮下廣泛青斑,劇痛,尿少,脈弦數有力,舌苔黃燥。發熱不退,黃疸愈甚,病情增劇,終於不救。
黃某,醫診為早期肝癌,指望用參扶正祛癌。乃弟侄旅居港、澳,3個月間,共服洋參2000克,自謂賴參維持生命,但日入廁數次,時瀉、時溏,醫院認為癌腫轉移,任其服參。餘告之係過用洋參之害,停藥或能緩解。患者不以為然,仍謂停參必不可救,後竟以參而殞其身。
藥,善用則益
人參為滋補藥中的上品。中醫學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證實它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等作用,用來搶救一些危重病人,屢建奇功。如伯父葉某,曾因上消化道出血,住入某地區醫院,經輸血、打針、服藥治療3天,未能見效。家屬失望之餘,把病人抬回家中,急電召我診治。症見下血呈咖啡色,神識朦朧,麵色胱白,微汗肢冷,苔白潤,脈微。認為是失血過多,氣隨血脫之候,危在頃刻。根據“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但求之無形之氣”的理論,急擬高麗參15克,隔水燉,慢慢灌服。連服2劑後,化險為夷,最後用歸脾湯化裁,調治痊愈。
但凡藥物總是有利有弊,人參也不例外。用之得當,固然厥功不淺,用之不當,適得其反。友人陳某,去年因逢喜慶,貪杯濫飲,更加膏粱厚味,以致中焦蘊熱,胃火內熾,迫血妄行,而患鼻衄。患者自認為是身體衰弱,操勞過度所致,自購紅參煎服。不料,服後鼻齟暴甚,來勢洶洶,經及時處理,而血始止。
近些年來,有人把人參當作滋補佳品,甚至認為“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益壽延年”。殊不知用之不當,其過非淺,也有長期或過量服用人參,而出現頭暈、心悸、煩躁、失眠等中毒症狀。古人說“人參殺人無過”,應引以為戒。可見,藥善用則益,盲用則害。功過懸殊話附子
我年輕時的一個秋天,得了一場大病。症見惡寒發熱,早晨稍爽,午後增劇,傍晚更甚。每隨熱重則心煩伴譫言。經人推薦,就診於福州某醫。他認為是“太少兩感”,投桂枝、附子、茯苓、半夏等藥。連服5劑,我反覺肌熱如焚,煩渴更甚,甚至狂亂譫語,舉家惶恐。幸遇先師郭雲團(郭老係四世祖傳,專治溫熱病的高手),斷為伏暑化熱,方用梔子豉湯合涼膈散去硝黃。服1劑,汗透熱退身涼脈靜,霍然而愈。
1944年福州市郊霍亂流行,死亡甚眾。陳某病勢危篤。家屬邀我往診。症見吐瀉交作,神呆色奪,昏不知人,渾身冰冷,口噤不開,六脈俱無,氣息奄奄。舉家慟哭,忙著準備後事。我診後,認為是寒霍亂危候,杯水難濟車薪,急以大劑四逆湯溫經回陽。方用:炮附子、幹薑各30克,炙甘草20克。但患者口噤不開,湯藥難人。恰巧患者先天性上唇缺損,就將上藥濃煎後,慢慢從唇裂處滴人。次日淩晨,患者蘇醒過來,吐瀉已平。繼以調理以善其後。
附子性味大辛大熱,氣雄不守,通行十二經,功擅冋陽救逆。用於陰寒內盛、陽氣欲脫之證,確有奇效,故為回陽救脫主藥。但附子畢竟剛燥易於耗陰劫液,用之不當,禍必接踵而來。
白茅根能下血消攝
白茅根,一般藥書僅記有清熱生津、涼血利尿的功能,而《神農本草經》還載有“除瘀血”療“血閉”的作用。餘臨床驗證確有此效。
某年春月,餘在福鼎縣南鎮治一姚氏婦人。前醫謂水腫病,投附子、桂枝、吳茱萸、幹薑、蒼術、陳皮、大腹皮等數劑無效,延邀餘診。察其麵色暗晦,口唇微紺,口苦且幹而不欲飲,心煩不寐,午後低熱,腹脹如鼓,按之稍堅,滿腹青筋顯露,指甲暗紫,大便艱通,小溲短赤,舌暗苔黃,脈象細數。此過服辛燥,傷及胃絡,化熱動血,瘀血蓄積於腸胃,不得暢通故也。須用甘寒消瘀利水之品治之。我按《神農本草經》對白茅根功用之記述,獨取白茅根54.剝皮留尖,以米泔水浸泡3小時,用清水半鍋,濃煎取汁3碗,囑患者頻頻服之。每日1劑,3劑後,下黑便甚多,小溲通利,腹脹漸退。一味白茅根,竟獲顯效。
再有,浙江平陽有一陳氏婦人。妊娠3個月,慮胎火內熾,自取白茅根120克,煎服之,而致胎漏不止,延醫無效,終成小產。《日華子本草》曰:“茅根之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故世有妊娠忌白茅根之說。
驗如斯藥,對症也罷,誤用也罷,其下血消瘀之功皆已可見。嗚呼!白茅根之功豈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藥聖李時珍讚白茅根曰:“良藥也,世人以微而忽之”對白茅根之鍾愛躍然紙上。
山珍香蘇的藥用
香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其味鮮美醒胃,具有獨特的香味,而且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一般蔬菜不能與它媲美。因此,經常多食用香菇對兒童、孕婦、結核病及心髒病患者的健康十分有利,醫療價值很高,有健脾益氣、滋陰養心安神,及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抗癌等作用。據科學家測定,香菇含有香菇多糖等抗癌物質,它對癌細胞有所抑製作用;對多種化學治療有增效效應;香菇中還含有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有效成分,取名為香菇素。用香菇來治療高血壓病時,每人每天約需吃幹香菇7-8克即可。
近年來,筆者采用香菇飲食療效對一些疾病進行了觀察,發現有良好的療效。
如林姓男孩,8歲,因感冒發熱(體溫達41度)後,經常心悸,神倦,乏力,麵色青白,嗜睡,舌紅,脈細數。西醫診斷為“心肌炎”。經每日給幹香30克,濃煎分3次服,食用1個半月後,諸症消失,心率正常,心肌炎治愈,至今未見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