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西方國家入侵以後,我國境況一年不如一年。到1949年,世界的GDP是5萬億美元,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為426億人民幣,約相當於全世界的0.8%。據1997年統計,全世界的GDP是28萬億美元,中國是77000億人民幣,約為世界的3.2%。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說明50年來我國有了飛速的發展。
這幾年我們的經濟遇到了一些問題,不再像前幾年發展得那麼快了,這些問題主要的表現是自1997年以後,我國經濟處於疲軟狀態,工農業產品賣不出去,產量有些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國的短缺經濟階段。你們這一代可能不知道,20世紀60年代時,買任何東西都需要“票”,比如布票、糧票。生活用品很短缺,不僅是中國,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是這種情況,處於短缺經濟狀態。經過這2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這種短缺的狀況已經解決了。經濟上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改革開放後,那時說“顧客是上帝”,多數人不理解是什麼意思。
現在這幾年,大家都知道,我們需要的一些基本的幾大類的用品已經不缺了,不僅不要票,還有人找上門來向你賣東西。有一個統計,1998年,我們生產的610種商品中,有403種是供求平衡的,206種是供過於求的,隻有一種商品——棕櫚油還需要進口。所以現在基本上沒有買不到的商品,並且很多商品的價格都下降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有利的,但對工廠、對政府來說是不利的。以前的幾十年裏,我們一直都處於短缺經濟狀態,雖然東西少,但我們有辦法,可現在東西多了,卻沒有辦法。這是我講的第一點,即我們的經濟發展到這樣一個新的階段的第一個表現。
第二個方麵是我國的經濟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
改革開放後,我國逐漸實現這種轉化,農村中尤其顯著。改革開放開始時,農村就是從改革計劃經濟開始的,如包產到戶、鄉鎮企業。現在我們的這種轉變已經有了很大進展。我向大家介紹一些數字:1997年,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是77.2%,工業品的市場化程度是68.3%,勞動力的市場化程度是60%。按計委經濟研究所的估算,我國現在總的市場化程度為50%。這50年中我們的計劃經濟有其優越性,但也犯了很多錯誤。以前的“文化大革命”、“大躍進”、三年經濟困難,現在看來,都是大錯誤。
但我想,實行計劃經濟本身的錯誤不一定比這些錯誤小,我們現在經濟上出現的很多困難都與計劃經濟有關。當然,計劃經濟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是有其好處和作用的,不能籠統地說計劃經濟就是不好,在災難或戰爭時期,計劃經濟能發揮其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我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罕見的大洪水,那還是計劃下的行政力量起了作用。這些好的方麵首先要肯定,但計劃經濟也有很大缺陷。首先從計劃經濟的來源看計劃經濟來源於對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總結,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大生產的缺陷的總結而得出經濟要實行公有製,要實行計劃經濟,無政府主義不行,隻靠市場不行。但計劃經濟在實踐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以前蘇聯為例,它在十月革命以後曾經實行了一段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實行以後發現,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經濟發展不能隻靠行政命令,它首先會遭到農民的反對,所以後來又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前蘇聯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製,這套體製現在分析起來有很多問題,首先,計劃經濟下不可能計劃人們生活需求的產品。人們的需求是多樣化的而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有的愛吃大米,有的愛吃玉米,有的愛吃麵包,有的愛吃麵條。但計劃經濟下則把人們的需求簡單化了,隻單純地計劃人們需要多少糧食,需要多少油。拿穿衣服來說也一樣,我們那時別說冬天,夏天的衣服也基本一樣,不是藍的就是白的,這些到現在來看根本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現在的時裝就有無數款式早晨、中午、晚上的衣服都各不相同。以前我們都想不通為什麼一位來訪的女教授來開會要帶那麼大一個皮箱,現在才明白了原來不同的時間、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另外一點,計劃經濟下沒有好的激勵和獎勵機製,工廠中幹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也一樣。這種體製,短期可行,特殊條件下可行,但長期進行是不妥的。我們現在的國企有很多問題,很多是由計劃體製帶來的。現在,國外的人很不理解我們社會中的一種“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