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川東地下黨部分同誌在延安總結工作的一些情況(3 / 3)

2.分散發展群眾力量與上層統一戰線的配合

必須懂得統一戰線的目的是發動和團結廣大的群眾力量,因而在國統區的統戰工作必須特別集中力量於分散的放手發動廣大群眾,決不能束縛自己的手足。事實上,基本群眾在我們手中,黨便有力量去推動上層統戰,進而更便利我們放手發動群眾,不如是,則統戰毫無意義,反而成為自己頭上的“緊箍咒”。在重慶印刷工會的活動中,沒有利用已取得的合法地位,把自己的力量深入組織基層工會……結果群眾大部被國民黨拉去,而自己則被趕跑;海員工會活動則較好……

3.組織群眾的形式,主要應利用合法的和群眾習慣的方式

如海員的合法工會、公共汽車工人的技術學習小組、宜賓泥木石工人利用茶會幫規改造行會等是成功例子。而關門主義“左”傾小宗派組織是脫離群眾又難於生存的形式。如第二十一兵工廠支部偏愛於一個40人的宣傳隊和10餘人的讀書會,不去利用合法的谘詢委員會(各部門民主選舉代表組成,供廠方谘詢,以便辦理福利等設施)球隊、評劇、子弟學校、藝徒學校等原有組織,結果宣傳隊與讀書會不能立足,自己脫離廣大群眾。

4.鬥爭的策略

1939年秋電政員工加薪請願運動是一個最好的範例。電政支部根據群眾不滿待遇……希望加薪的要求,抓住當局深恐人才逃亡,影響電訊工作的弱點,決定采用請願方式。全國各局並請重慶組織總代表團向當局交涉,以人數最多、工作影響最大的微薪報務員為基礎,先行交涉,突破一點,其餘援例,定出簡單明確、適應多數的等級標準:“62元起數,梯形加薪”(原32元起薪)中下人員表示中立和同情,當局很快讓步,改用加級、增獎等辦法,相當於50元起數。支部領導群眾及時結束鬥爭。全體員工皆享成果。這是有理、有利、有節原則的靈活運用。

5.工人中的地方幫派,特別是所謂“四川人”、“下江人”的關係和老年與青工的關係是國統區職工團結的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則是:互相尊重,照顧雙方生活習慣,從日常利益的互相照顧到階級利益的爭取,從平日的感情融洽到為共同利益而鬥爭。

(三)目前怎麼辦

第一,總方針是爭取廣大工人群眾,壯大我們力量,廢止獨裁,反對內戰,配合農村民主革命。

第二,黨的組織仍要精幹隱蔽,同時要在群眾運動中慎重地發展黨員,重質不重量,建立和鞏固軍火、市政、交通等重要企業中黨的堡壘,老一代的有技術、有威信的群眾革命領袖是主要的發展對象,有計劃地為農村準備輸送幹部。

第三,分散發動群眾,不求形式上過早的統一組織形式,以利用合法為主,一切群眾習慣的形式,無論工會、技術、文化、經濟、互助等性質的各種形式或無固定形式的組織,隻要能團結和教育群眾就是好的。在中小城市和市鎮中應注意組織和團結廣大的手工業、工場手工業工人,因為他們是廣大的基本群眾,與農民又有密切聯係。

第四,與群眾在一起,領導群眾進行改善生活、救濟失業、爭取民主改革、反對特務統治等具體鬥爭策略要靈活,口號要簡明,以雄厚的群眾力量,並博得廣大社會同情,孤立最少數,向反動階級的弱點和要害進攻。每一鬥爭要求不高,條件不多,適可而止,迅速結束戰鬥,集小勝為大勝。鬥爭方式以合法為主,避免無謂犧牲;非不得已,不用罷工形式,武裝鬥爭尤不可任性地亂用。但對於反動派用以搞內戰的企業,則采用怠工、浪費等方式來給予無形的破壞。內戰即起,必須根據新情況開展進一步鬥爭,準備於決定關頭武裝起義,裏應外合。

六、重慶市內幾個區的部分情況

(一)沙磁區

在1938年大發展中有不重視質量的“拉夫”現象。從1939年5月起,提出以鞏固為中心,至1940年底未受大的破壞。但有的支部人員暴露得比較多,如中大分校30人暴露了16人。主要是救亡作風,對國民黨缺乏警惕。如中大分校一同誌,經常宣揚蘇聯,與人爭辯,反駁別人。一個三青團分子問他是否會唱救亡歌,他說:

“每天學一個。”又問:“會不會唱國際歌?”答:“會唱。”又問:“是不是共產黨?”答:“我不否認,也不承認。”重大張××同誌1939年夏畢業離校前……認為可以公開鼓吹一下,以影響群眾,於是向人宣傳:“大家要有一個信仰,本人積20多年之經驗,認為一定是共產主義前途。”“《資本論》不可不讀。”

1940年4月以後,一般不再開展群眾工作,形成“埋下不動”,有些鬥爭可以開展但不去參加,如重大“馬寅初事件”、重大三青團因對站崗不滿鬧事事件、重大鬧改國立事件等。“皖南事變”後,重大支部同誌逃散,支部因此垮台。

對川東特委領導意見,認為有消極防禦思想,如對“馬寅初事件”,請示川東特委不答複;豫豐紗廠群眾自發罷工,川東特委領導說:“我們不參加進去,因為容易為特務所搞。”有的同誌提出川東特委未積極建立經濟據點。

(二)新市區

自1939年6月起,即提出以嚴密和鞏固組織為中心,強調黨內教育工作,在工作方法上有轉變。

1939年6月以後,以支部經常教育工作為主,提出加強秘工教育、紀律教育、氣節教育,規定黨員視各自程度閱讀《論政黨》、《聯共黨史》、《列寧主義概論》等。

在群眾工作上,轉變到以個別團結群眾和利用合法為主,多采用灰色的形式,如公共汽車公司支部采用拜把子和組織“技術學習組”、“薄記研究組”等組織。

在組織鬥爭方麵,也多采取合法形式,如組織請願、寫呈文、要求發給解雇金等……

但有的同誌一時轉不過來,如桐油支部就搞了60餘人的大型讀書會。對爭取改善群眾生活的鬥爭注意不夠。

(三)城區

1939年下半年因變動太大,大部分忙於清理整頓組織。工作開始有所改變(如“中電”的鬥爭)但尚存在救亡作風(如組織“八一三”幫工義賣獻金)

(四)化龍橋區

1939年下半年才建立,工作尚未充分開展。

整理者附記:

這個材料根據“七大”後,川東黨在延安部分同誌召開的總絡工作會議所保存的一些零星資料,及對參加會議的個別同誌的訪問綜合整理的。對所提供的情況和觀點,完全按原始材料反映,隻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整理。

把這個材料整理出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當時參加這次總結工作會議的老同誌引起回憶,以便更好地把這次會議的情況征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