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川東地下黨部分同誌在延安總結工作的一些情況(2 / 3)

首先,在黨員和訓練班中開展專題討論,從思想上弄清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國民黨與共產黨、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統一戰線與階級鬥爭等幾個基本問題的界限。

其次,在領導機關中進一步討論了“共產黨員的氣節”、“如果被捕如何處理。”

……“如何看待自首”、“共產黨員的修養”、“怎樣建立正確的自我批評”等問題。

第三,結合幾個問題的處理,聯係實際,開展討論。如嶽清剛(被服廠支委)

王章(王世煥,江津縣委書記)被捕後自首叛變,川東特委將他們開除出黨,並通報所屬各級黨組織,在黨內組織了討論,以消除影響,劃清界限。在清洗內奸……處理動搖分子的工作中,重慶市區黨內也結合討論了黨員標準問題。

這一時期宣傳工作的主要缺點和問題是:沒有從思想上全麵動員黨內實現工作轉變,有些見子打子;黨員教育工作針對性不夠,有教條主義味道;一些黨組織掌握開辦的學校、書店、刊物都搞得很紅,一旦時局逆轉,盡都遭到破壞。

五、職工運動

抗戰後,川東成為國統區工業最集中區域,集中了大批產業工人。據1943年春的統計,在川東的有:軍火工人約4萬人,川江海員約1.2萬餘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重慶。工人總數達20多萬,其主要者除軍工、海員外,還有:郵務1.4千人,電政約2千餘人,水電2千餘人,紡織萬餘人,印刷2千餘人。此外,機器、麵粉、火柴、化學、卷煙、碼頭、船夫、車夫、轎夫等工人也相當集中,北碚也有礦山。

運輸、紡織、印刷、磚瓦、灰窯等工人約4萬。故川東黨從恢複建立黨組織起,即重視和加強了對職工運動的領導。

在1938-1940年的三年中,川東職工運動的主要情況是:

(一)動員工人階級積極進行民族革命戰爭,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職運的總方針在川東,1939年5月以前,主要體現為積極進行抗戰動員,組織工會,發展黨。其次,也照顧一些民生問題的改善,但對民生問題照顧不夠,對國民黨的反動性認識和警惕不足,在抗戰動員上也曾犯過“積極擁護政府每一抗戰號召,幫助政府完成每一抗戰動員工作”的錯誤。

這段時期,川東職運方針的主要方麵是正確的,故其成績表現在:各單位皆普遍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民族民主革命教育和支援前方抗戰的工作,進行了一些社會科學知識和馬列主義的啟蒙運動。重慶方麵,在海員、印刷、渡船、豬鬃、碼頭。

織襪業等工人中;宜賓方麵,在泥木石工人中,都有了工會組織,比較普遍地建立和發展了產業中的黨。在軍火、郵政、電政、海員、礦山、機器、紡織、印刷等重要基層也都有了黨的組織。據重慶市委1938年11月統計,產業工人黨員即占黨員總數的34%,手工業工人黨員占總數的14%,合計占48%。個別單位還進行了一些改善生活的鬥爭,如宜賓泥木石工人利用茶會活動進行了要求增資、減輕剝削的運動,初步改善了生活,而工會也隨之得到改造;重慶複興鐵工廠工人反對增加工時,要求增加工資的鬥爭也得到勝利;第二十一兵工廠工人要求取消強製儲蓄的活動也得到成功。這些工作為川東黨對職運領導在思想上、組織上、群眾聯係上奠定了相當的基礎。

但由於照顧民生問題很不夠,對國民黨反動性的認識和警惕不足,故有其嚴重的缺點。表現在群眾運動上,絕大部分是停留在一批青年工人和藝徒們的宣傳、歌詠募捐等救亡方麵,直到1939年夏,維護工人階級切身利益和爭取改善生活的活動才個別有所開展,但仍是很不夠的,工會活動亦偏重在救亡活動方麵的多。黨員和群幹大多數喜歡轟轟烈烈、出頭露麵的工作,而一點一滴地用各種形式,既照顧抗戰,又照顧群眾切身利益,以組織和動員廣大工人階級的切實工作則不夠重視,因而有很大部分群眾,特別是老年、成年技術工人很少組織和動員起來,黨委也絕大多數是青年工人,老年、成年技工比例很小。且在大發展中,個別單位犯有拉夫毛病,如1938年春,陸大鐵工廠五個藝徒集體入黨;在這期間,不少單位將公開工作和秘密工作混淆起來,橫的關係不注意,一二十人開支部大會的事情也個別發生過;加之不少黨員和群幹個人突出的幼稚病相當嚴重,常因此而麵目很紅,造成組織隱蔽上的嚴重困難。

1939年春,國民黨五中全會後,形勢日益逆轉,物價不斷上漲,職工生活難以維持現狀,抗日活動的自由也遭剝奪,川東職運的錯誤方麵即隨之逐漸改正。到“七七”兩周年中央發表宣言後,川東職運方針即明確體現為鞏固抗戰基礎,反對妥協倒退,要求改善職工生活,領導職工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適當鬥爭,用各種形式組織和團結群眾。因而有1939年5月電政員工要求慰勞辛苦加工和撫恤被炸傷亡的活動得到勝利;9月,中國無線電公司工人反對無理解雇工人要求增發生活津貼鬥爭的勝利、公共汽車工人要求發生活津貼鬥爭的勝利、電政報務員第二次請求加薪運動的成功;10月,大明廠工人反對打罵和要求改善待遇的成功,以及川江海員先後反對拉夫、增加工資、反對大批裁員、要求增加解雇金等活動的成功等。同時,創造了一些團結和動員職工的好形式,如電政職工的創辦夥食團……海員的追悼死難工人大會、公共汽車工人的技術學習小組(分若幹小組,把全廠工人組織起來了)大明廠工人的宿舍小組等。這些形式的采用,更加壯大和團結了群眾隊伍,在發動鬥爭時即成為領導群眾的有力工具。

但對這一方針,有的幹部在思想上還認識不足,如重慶印刷工會到1940年幹部撤退為止,仍然是放鬆下層,忽視改善生活的運動。有的是根本不了解,如南充中心縣委的職運方針,仍舊是內戰時期關門主義的一套,既反對參加合法工會,又反對資方準備組織的工會,而不知利用矛盾,利用合法去組織和團結群眾,對於1940年春繅絲工人幾次自發的鬥爭也未能給予適當的領導。有的是轉變得不徹底……如海員工作中已經意識到了用合作社、茶社、俱樂部等福利組織是團結海員的最好形式,但終未積極去辦起來;電政支部同誌在領導加薪運動成功後,又回到一群氣味相投的青年小圈子活動。川東黨在領導上對於一些重要鬥爭的好或壞的典型以及群眾組織形式亦未能及時地、係統地總結經驗,教育幹部,改進和推動職工運動。不少幹部個人突出,個人領導的作風未徹底改正;加之有的單位在執行鞏固黨的決定上有欠妥和機械之處,如海員在1940年夏季工作中過分地進行了清洗,而對運動中生長出的一批群眾幹部,已具入黨條件的,也機械地停止接收為黨員,結果是群眾運動勝利,黨員幹部則暴露撤退,黨的組織不斷縮小,而不是從群眾運動中更加壯大。這說明川東職運在方針轉變後,仍有不少弱點存在。

(二)幾點重要的經驗教訓

1.放手發動群眾與隱蔽政策

在國統區,黨的組織(公開代表機關例外)無論形勢好壞,都必須警惕國民黨的反動性,采取隱蔽政策。而隱蔽組織與放手發動群眾並不矛盾,必須與廣大群眾密切聯係,深入廣大群眾之中,同群眾一起生活和鬥爭,隨時注意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的正確聯係和配合。隻有這樣,才能動員群眾,也才是積極的、真正的隱蔽。小資產階級樂觀、急性、浮誇、瘋狂、個人突出、“左”傾小宗派、關門主義等盲目性,以及脫離廣大群眾、不能長期堅持的思想作風,是最危險的。因此……必須及時克服糾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