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史研究方麵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突破性進展,有的已經直接影響到當代中國曆史的進程,其最高成就集中表現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當然,這個決議總的來說不是由黨史界完成的學術著作,而主要是一個政治性文獻,是全黨智慧的結晶,但它確實又是一項黨史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此項成果足以說明黨史研究工作的分量。過去,學術界有的人士認為黨史研究隻有政治性,缺乏學術性,這至少是一種誤解。
黨史界不僅對一些重大曆史問題在研究深度上有突破,同時在研究領域上也有拓寬,其中地方黨史就是新發展的中共黨史的一個分支學科。10多年來,全國已建立地方黨史工作(研究)機構千餘個,專業地方黨史工作者萬餘人,已出版各種書刊上萬種(期)征集到各種資料更難以數計。這些成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中共黨史的內容,也推動了許多地方黨組織的建設。有些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人把黨史工作看做是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是頗有見地的。
本文擬就地方黨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作點粗略的探討。
一、地方黨史是中共黨史的一個分支學科
各地的地方黨史也是中共黨史。這裏說的中共黨史是指全黨的曆史,地方黨史是指黨在某一地區的曆史。它們之間是整體與局部、主體與從屬的關係。它們的研究對象都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它們既是曆史科學,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筆者以為主要屬於曆史科學)中共黨史主要取材於關係中央的、全國性、全局性的曆史進程,更為宏觀;地方黨史則在這個大前提下,主要取材於地方性黨的活動的曆史進程,較為微觀。地方黨史從屬於中共黨史,又有某些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地方黨史是中共黨史這一領域中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
地方黨史在中共黨史中有其應有的位置和它自身的特色。
第一是它的組成性。各地地方黨史是全國黨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一個不一定確切的比喻:中共黨史好比是一座大廈,各地地方黨史則是其中的各個房間。房間不是大廈;大廈也不隻是各個房間簡單相加,它有其總體結構,但沒有房間卻構不成大廈。實際上,許多地方黨史的重大事件同時也是整個中共黨史中的重大事件。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之前,上海、北京等地就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又如,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是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由湖南省委直接組織和發動的。這些頭等大事是從地方開始,既屬於地方黨史,也屬於全國黨史應該著重表述的內容。
第二是它的補充性。許多全國性的黨史著述中,對一些地方性的,但又有較大意義的事情,有時雖然提到,隻是一筆帶過,有的甚至被忽略。近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提到在建黨時期,除國內六個共產主義小組和海外的共產主義組織之外,還提到湖北惲代英等組織的“利群社”,四川吳玉章、楊闇公等組織的“中國青年共產黨”(Y·C團)但卻語焉不詳。這些地區地方黨史對這些組織的充分研究和表述正好起補充不足的作用。有的地方黨史研究還起到了矯正過去某些中共黨史著作中傳統的錯誤論述,如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所謂“AB團。”
和“社會民主黨”的徹底否定就充分吸收了江西地方黨史研究的成果。
第三是它的典型性。典型事件常常最能深刻地表現曆史進程的本質,許多典型事例就產生在地方黨史中,包括正反兩方麵的典型。譬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民協會產生在浙江蕭山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出現在河南七裏營;最早實行“包產到戶”的是安徽;“反右”鬥爭時在工人農民中劃“反社會主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