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成同誌是昆山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的專家。雖然他的第一學曆並不高,中師畢業,但是他長期從事昆山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課題的研究,前後40餘年,孜孜以求,探索昆山發展的規律,尋找昆山發展的機遇,總結昆山改革發展的經驗,已經到了要重視發揮本地專家的作用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常常帶著昆山發展工作中的熱點、難點、疑點、盲點問題,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或召開專題座談會,或進村入戶訪問,或到企業現場察看,或與同行議論磋商,探索昆山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子,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問題。這本《管見集》就是他研究昆山經濟社會發展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論文集。綜觀全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論文論及的問題都是實踐中提出來的,昆山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問題。他的論文是提出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總結。所以論文有明顯的階段性。昆山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橫向聯合發展鄉鎮企業,創辦開發區發展外向經濟,內資企業轉製,技術創新、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等幾個主要發展階段,他的文章和調查報告都論述到了。所以這本《管見集》,比較完整地反映了昆山由一個農業、農村社會逐步轉變為工業化、城鎮化的現代社會,由一個計劃經濟體製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過程。
第二,論文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問題是從實踐中來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也都從群眾中實踐中調查得來,經過比較、篩選、綜合、形成決定,付諸實現,又依靠群眾的實踐得到解決,體現了我們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事求是的工作路線。當然,這也反映了張樹成同誌對黨的事業有高度的責任心,針對昆山改革和發展事業中的問題,不辭辛勞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解決問題之後,又善於加工整理,描述總結,形成文章,所以他的論文,都有針對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有理論,有分析,有事實,有數據,讀了使人信服。
第三,文章有典型性。張樹成同誌在昆山工作了40多年,他在基層長期蹲過點,做過數不清的典型調查,也培養過典型,總結過各種典型經驗,寫過許多剖析典型、介紹典型、宣傳典型、推廣典型的文章。收集到本書中的隻是挑選出來的一部分,有介紹鄉鎮村的,有介紹各類企業和開發區的,也有講體製改革和技術創新的。因為這些典型都是他親身經曆過的,調查研究過的,分析解剖總結過的,所以每個典型都寫得有背景、有人物、有故事、有過程、有情節,活靈活現,很有感染力。其實,整本《管見集》通過這數十篇文章和調查研究報告就是向讀者介紹了在改革開放以後,昆山由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業縣,經過年的功夫,逐步演變為一個以工業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已經實現小康正在率先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邁進的先進典型。
通過這數十篇文章和調查研究報告,向讀者介紹了昆山實現這個曆史性變化的過程、內容、情節和經驗。昆山市是一個典型,但這個典型有普遍意義,他反映了我們國家,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全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曆史性進步的普遍現實。佛經曰:從一滴水,可以看到大千世界,此其謂也。
張樹成同誌親身參加了昆山巨變的全過程,他是這段曆史的見證人,他的這本《管見集》是這段曆史演變的記述。他是昆山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的專家,記述得相當完整,相當深刻,文字也好,有可讀性,讀了發人深思。所以,我願意向讀者推薦這本書。
最後,我還想說幾句。像張樹成同誌這樣的本地專家,各市各縣都有一些。他們是建國後在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他們一般都是本地人,長期在縣(市)委、政府的機關工作,經過曆次政治運動,受過正反兩方麵的教育,熱愛家鄉,忠於職守,對改變本鄉本土麵貌有強烈的責任感,有使命感,有事業心,善於學習,對本地的經濟社會狀況有深刻的認識,有實際工作經驗,也有較好的文字功夫。應該說,他們是本縣本市的專家,是本地的優秀人才,也是本地積累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