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10)(3 / 3)

昆山市委的高明之處,在於十分尊重張樹成同誌這樣的本地專家,聽取他的意見,尊他為“參謀”,參加決策研究層的活動,要重視發揮本地專家的作用在他滿60歲以後,不拘泥於年齡杠杠,一刀切,還委以組織體製改革技術創新等的重要工作,充分發揮他的作用。不像有些縣(市)那樣,把本地已有的專家棄之不用,再另起爐灶,從頭摸索,這是很不明智的,昆山市之所以在這些年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成為各方麵發展都很好的先進典型,重視重用了張樹成這樣的好參謀,可以說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張樹成同誌一生努力,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年滿花甲了,仍然奮發有為,懷著對家鄉昆山深深的熱愛之情,奔走辛勞,盡心盡力,繼續為市委市政府出謀劃策,做好參謀和助手的工作,促進昆山的經濟社會事業的建設,取得更大成績;同時也總結過去,撰寫文章,並整理文稿,結集出書,以記錄故土社會前進腳步的印跡。張樹成同誌這兩點做法,都很有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2000年8月19日跋傳統農民終結之路的探索者——寫在陸學藝教授《——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付梓之際1991年,時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的我,在編發陸學藝教授名為《當代中國農村與當代中國農民》論集時,曾寫過一篇數千字的編後記,簡要敘述了自己自1983年起與陸學藝教授交往、更多的是追尋其研究處於大變革時期的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的學術曆程,並將他自1979~1990前後十年左右的研究經曆,從研究對象上大體劃分為從農業到農村再到農民三個時段,從學科視野上則相應地區分為從哲學轉向經濟學進而轉向社會學的過程。從這部論集正式出版算起至今,又一個十年過去了。這十年,對陸學藝教授來說,再創了又一個學術輝煌。其間,他一方麵繼續扮演著社會學學術組織者的角色,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至1998年,之後雖因年齡原因不再任所長,但卻榮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1996年起擔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先後兩屆(第八、九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盡管諸如此類的社會兼職達數十個之多,但絕大部分均與他作為社會學的角色身份相關連。另一方麵作為一個研究者,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放於對當今急速轉型的中國社會的研究、探索,其著眼點大體在兩個方麵:一是循著李景漢、費孝通等三四十年代中國老一輩社會學家所做的田野工作,為首組織實施並親自參與數千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更廣的範圍和更大的層麵進行實地調查,忠實記錄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狀況,其成果標誌是《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105卷,約5000萬字,1991~1998年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分卷出版),另一調查則是從90年代末啟動日前仍在進行的“中國百村調查”;二是基於對國情的深入了解,探索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之路。在這方麵,作為社會學家的他,盡管研究的視野和旨趣十分廣泛,發表了大量包括在90年代中期提出並設計“終止城市福利分房”這類被政府采納的對策性研究成果在內的論著、研究報告,但其研究主線基本上都是圍繞“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這一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內容而展開的,而研究的基本問題,依然是上一個十年就一直探索今天被廣泛統稱的“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陸學藝教授看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最終有依於傳統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的現代社會結構轉型,而實現這一轉型的根本就在於要解決至今仍占中國人口近70%的農民問題。如果說陸學藝教授最近十餘年對“三農問題”的探索與上一個十年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在更深的層次上把“三農問題”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更廣的視野上,把“三農問題”作為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基本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所得出的結論是: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要靠發展工業;解決中國的農村問題,要靠發展城市;解決中國的農民問題,要盡最大的可能減少農民,使他們蛻變為市民。18年前年),法國社會學家H.孟德拉斯出版了一部《農民的終結》(中譯本由李培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陸學藝教授這部以《“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

為題的論集,從社會學的學理上說,實際上所探討的則是中國傳統農民的終結之路,我將此跋起名為“傳統農民終結之路的探索者”,顯然是受到《農民的終結》一書的啟發,同時也是對前幾年吳懷連博士研究陸學藝教授的一篇論文“為了傳統農民的終結”的呼應。

謝壽光2002年8月跋傳統農民終結之路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