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改革過程中,根據中國人口中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基本國情,根據計劃經濟體製在農村最薄弱這個特點,改革首先在農村突破,把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實施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優點。但是,如此眾多的農民,分散在廣闊的土地上,發展水平又非常不平衡,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使大部分農民轉變為工人、職員,實現城鄉一體,共同富裕,這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這也是中國現代化的難點。所以,有學者指出,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希望在農村,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難點也在農村。這是很有道理的。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服務中心的熊俊明教授,有鑒於中國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在中國現代化事業中的極端重要性,為了向中國內地以外的學界、政界,介紹中國農村的基本情況,從而使他們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她從1997年秋季開始,著手編著《邁向21世紀的中國農村》,不辭辛勞,精心選題,形成框架,多處訪求,約請最合適的作者撰文。全書19章,一共23位作者,其中多數是我認識和熟悉的。她選的這十九個方麵的問題都很重要,是認識中國農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必不可少的。他選的這20多位作者都是本課題方麵的專家,足見熊俊明教授對中國農村的情況,對研究農村的專家情況都很熟悉,她在選題和選人方麵都很有功力,她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熊俊明教授自己寫了《邁向21世紀的中國農村》的導言,開始就對本書的編著意圖做了說明,從鄉鎮及村級組織,土地、鄉村建設、環境,糧食生產、營銷、農用物資,教育、醫療,婚姻家庭、計劃生育、家族,金融、農村技術推廣等六個方麵,對全書做了概述,提綱挈領,既係統又深刻,勾畫了全書的輪廓,從而使讀者對中國內地農村這些年的變遷和現狀,對已經取得的成就和還存在的弊端,以及未來的走向,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所以這是本書的導讀。
《邁向21世紀的中國農村》是多人合著的,是集體創作,但因為全書的框架是精心設計的,寫作內容和要求是統一的,並經過了統稿會議的集體討論、評審,會後作者們又做了增刪和修正,使全書是一個統一的有機結合的整體。做到了從描繪最具代表性的各個側麵入手,達到向讀者全麵介紹中國農村基本情況的目的。所以,本書是一本既有科學性又有可讀性的學術著作,也是設計者和寫作者們兩年多辛勤勞作的結晶,是對中外學術界做出的一個貢獻。
(2000年5月要總結實施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經驗要重視發揮本地專家的作用我自1978年以後,年年有幾個月在各地做農村經濟社會調查,能夠比較及時地了解農村發展的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對中國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有些初步的認識,完成了幾項有一定價值的研究課題,寫了幾篇稍有影響的調查研究報告和論文。回顧總結起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長期的調查研究過程中,在各地(主要是市縣兩級)交了一批朋友。他們一般都是長期在農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辦公室工作的同誌,對本地各方麵的情況很熟悉,對當地的改革發展事業有很強的責任心,對全國的大局也了解,勤於研究問題,善於總結分析,有真知灼見。我到這些地方調查,隻要找到這些朋友,常常是幾十分鍾,他們把幾個問題一擺,這裏的情況就基本清楚了。近幾年通訊方便了,我在北京遇到想不清的問題,給他們打個電話,他們幾句話,我就明白了。這些年來,我能了解一些農村的真實情況,掌握一些比較確實的數據,覺察農村正在發展的趨向,看到在大麵上看不到、聽不到、估計不到的問題,主要是通過向這些同誌學習得來的。他們是我的良師益友,他們是我認識農村、了解農村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