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到1978年,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實踐,表明計劃經濟體製有嚴重的缺陷,尤其不適合農民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廣大農民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吃足了苦頭。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20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個國家都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舉世為之矚目。對此,國內國外各界人士作了多方麵的總結。
從一個側麵來總結,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功,是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總結了1978年前的經驗教訓,從中國農民占絕對多數這個基本國情出發,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得到了農民的擁護,調動了8億農民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由此取得了以後的一係列偉大成就,所以,也可以說我國實行了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使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比預料要好的成功。
這又一次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成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說明:
第一,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把土地的使用權交給農民,解散人民公社,使農民重新得到了土地,得到了人身自由,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這實際是農民的又一次解放,所以改革首先得到了億萬農民的擁護,調動了億萬農民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中國改革以後的許多成就,都是由此濫觴出來的。
第二,從80年代中期以後,農民創辦了鄉鎮企業,農民自籌資金,自建廠房,自置設備,自學技術,自己經營,生產出了大量工業產品。鄧小平同誌對此做了高度評價:“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獲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突然冒出了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多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鄉鎮企業在90年代以後又有了大的發展,到1998年,全國鄉鎮企業發展到2003萬家,職工人數達12536萬人,當年創造增加值22186億元,實交各種稅金866億元,利潤2281億元。現在我們市場上工業品如此豐富,約有近一半的工業產品,是靠鄉鎮企業生產的。
第三,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各地的小城鎮也建設起來了。
因為城鄉分隔的戶籍製度的限製,農民不能自由地向城市轉移,農民辦了鄉鎮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就轉到小城鎮,小城鎮也由此繁榮起來。1978年全國隻有建製鎮2780個,1998年發展到16660個,多數小城鎮建設得都很好,特別是東部沿海有的已相當現代化,大約有近億農民以各種形式遷移到這些小城鎮居住。
中國農民以這種特有的方式在進行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事業,推動著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的變遷。可以說,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的經濟能夠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與中國農民的積極參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形式是分不開的。這同西方一些現代化國家已經走過的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是不一樣的,也同前蘇聯和東歐諸國急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方式是不一樣的。研究和總結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實行這條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道路並取得成功的經驗和教訓,是很有意義的,不僅對中國今後漫長的現代化建設有意義,而且對發展中國家實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戰略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就中國來說,今後現代化的道路還相當漫長。按照鄧小平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解決溫飽,第二步實現小康,這兩步我們已經順利實現了,有了今天中國的大好局麵。以後要走第三步,用要總結實施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經驗《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27頁,人民出版社,1983。
30~50年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現代化目標。
這第三步任務要比前兩步艱巨得多。首先,原來的計劃經濟體製盤根錯節,已深入到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麵麵,要改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十分困難,現在還隻能說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離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越到後來,改革的難度越大。其次,由計劃經濟體製形成的二元社會結構依然存在,城鄉分割的戶籍製度還基本沒有改革,城鄉分治的格局未變,城鄉差別很大,在有些方麵差別還在繼續擴大。再次,改革開放20年來,農民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已由年的82.1%,下降到1998年的69.6%,相對數下降了,但農民絕對數卻由1978年的79014萬人增加到1998年的86969萬人,20年純增加了785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92.7萬人。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農民人數反而越來越多,這在工業化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