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是通過研究人的社會行動,研究人的社會化,及其一定社會的社會關係,以揭示社會結構和過程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農村社會學則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農民的社會化,研究農村社會關係,研究農村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發展的科學。前麵說過,我們國家正處在由傳統的農業農村社會向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轉變的時期。隨著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的變化,億萬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心理狀態正在發生空前的變化,農村的社會關係、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曆史性的變遷。農村社會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研究農民的變化和分化,研究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發展,從中得出規律性的科學認識,用以指導實踐,從而促進農民的分化,促進農村社會的分化、整合和穩定、健康、持續地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我是農家出身的學者,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早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期,就關注農業農村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就全身心地投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研究。1987年,奉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任副所長,翌年,任所長。同年在社會學研究所建立了農村社會學研究室。我和我的同事、研究室主任張厚義教授等一起擬定的農村社會學研究室的宗旨,就是研究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研究農民的變化和分化,研究農民的轉移,逐步變為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和居民的方式和途徑,研究農村社會的結構變遷。並且決定在研究實踐中,在研究成果、研究資料積累的基礎上,撰寫一本農村社會學著作。12年過去了,農村社會學研究室已有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但因種種原因,《農村社會學》至今還未寫出來。
華中農業大學李守經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他在1985年就主持編寫《中國農村社會學》,這是中國社會學自1979年恢複重建後,最早出版的中國農村社會學教材之一。1986年他和他的同事們在華中農業大學創建了農村社會學專業,這是我國第一個農村社會學專業。十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農村社會學專業人才。
十多年來,《中國農村社會學》作為農村社會學專業的主課教材,一直為華中農業大學和其他農業院校所采用,並且也為綜合大學社會學專業所采用。隨著中國農村社會在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隨著農村社會學研究的不斷深化,《中國農村社會學》
的教學內容日益豐富,體係和結構也不斷調整。1996年,由李守經教授牽頭,組成了華中農大的研究課題組,在原來基礎上,吸納綜合了這十多年的教學和研究成果,曆經三個寒暑,寫成了這本《中國農村社會學》,這是李守經教授為首的華中農業大學同行們的集體創作,凝結了他們近20年的智慧和辛勞。兩年前,我讀到本書詳細的寫作提綱,現在又讀到全書。我作為同行學者,讀到了這樣一本全麵總結我國社會轉型時期,農民變化和分化,農村社會結構變遷和發展的著作,是非常興奮的。全書體係完整,邏輯結構嚴密,內容豐富全麵,采用了最新的資料,信息量和知識含量大,而且文字通暢,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這不僅是一本優秀的教科書,而且是一本優秀的學術研究著作。這本著作有以下三方麵特點:
第一,研究對象明確,緊密聯係中國農村社會實際,較好地學習《中國農村社會學》
體現了社會學本土化、中國化的要求。作者明確地將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研究農村社會關係、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發展的規律,而要研究農村必然有一定的時空坐標,對此,作者緊緊抓住以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農村社會結構變遷和發展的特殊規律為主線;以實現中國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現代化為研究的最終目標。
作者認為,作為社會學重要應用分支學科的農村社會學,並沒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論、範疇和方法體係,而是沿用社會學的理論、範疇和方法。所以,教材的內容,除了在最基本的概念上與社會學進行一定的銜接外,沒有生吞活剝西方社會學的一般理論,而是處處緊密聯係中國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的實際展開論述。
第二,在許多重要的問題上,有經過作者研究的、獨到而明確的理論見解。雖然農村社會學並沒有一套與社會學不同的理論體係和範疇體係,但這並不意味著農村社會學是對農村社會現象和社會過程進行簡單的描述,而不上升到理論和規律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