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來看,農村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改製,隻是初步實現了。今後,隨著整個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形成和完善,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農村各種所有製形式的鄉鎮企業還會有新的發展和變化,農村社會結構還會繼續發生變化,目前的這種現象和狀況,是一種過渡狀態。就中國8億多農民這個龐大的群體來說,隨著小城鎮的建設,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發展,會有相當一部分農民進入小城鎮,進入大中城市,而轉化為城鎮居民,不過這是很漫長的過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曆史階段,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還將保持中國獨有的特點,還將存在諸如農民工、鄉鎮企業管理者、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農村智力勞動者等中國特有的農村社會階層,他們都是從農民這個母體中分化出來的,他們從事各種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和經營,有的是兼業,有的是全力從事並取得全部收入,在職業上已經農轉非了,但因為戶籍製度未變,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從各地的實踐看,某一個地區的經濟愈發達,農村的第二、第三產業愈發展,上述這幾個階層的人數就愈多;反之,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農業勞動者階層就占絕大多數,上述這幾個階層就少。近幾年,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改製引起了農村幾個社會階層的變化,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農村社會分化和社會結構變遷的根本原因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和發展,國家一些重大經濟社會政策的變化和實施,也是農村社會各階層變動的重要原因,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
(2000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變遷中的華人社會》學術研討會上的論文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變化與原因分析學習《中國農村社會學》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正在蓬勃發展,中國社會正由傳統的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向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轉變,正在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前一種轉變,學術界稱之為社會轉型,後一種轉變稱之為體製轉軌。這兩種轉變交織在一起,又是在這樣一個各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裏進行,呈現了紛繁複雜的種種經濟社會現象。無論是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進步,還是我國社會中產生的種種問題和困難,都可以從中國目前正處在這兩個轉變的曆史過程中得到說明,這是認識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基本視角。
1949年前的舊中國,是農民占83%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時候,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了學習蘇聯革命靠發動工人在中心城市起義失敗的教訓,從實際出發,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實行工農聯盟,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武裝農民,依靠農民作為主力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經過22年的奮鬥,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建國以後,在進行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學習蘇聯經驗,實行計劃經濟體製,在農村搞統購統銷、合作化、公社化,沒有照顧到農民的利益和意願,壓抑了農民的政治和生產的積極性,弄成“八億農民搞飯吃,飯還不夠吃”的局麵。形成了二元社會結構,形成了全國性的短缺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把黨的中心工作轉到經濟建設上來,提出改革開放的大政策。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解散人民公社,把土地使用權和生產的經營權還給農民,使農民得到自主和實惠,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持續大幅度增產,解決了長期困擾國家的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問題。並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還沒有改變的條件下,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工業化),建設小城鎮(農村城市化),從而使中國農村的經濟社會發生了曆史性的大變化,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建設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
農村改革的成功,不僅促進農村生產力的大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使原來約占農民1/3的2.5億貧困人口的絕大部分脫了貧,使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農民真正富裕起來了,過上了現代化的富裕生活。而且,由於農業生產的大發展,農村經濟的大發展,保證了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和工業原料的供給,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農村改革率先成功的經驗,也給城市改革提供了榜樣,增強了信心。20多年來,農村在政治經濟諸方麵的改革,都是走在前麵的,億萬農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有的學者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經驗時指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實行了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並取得了成功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