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製度。過去社會保障製度有很大缺陷。一是對城市幹部、職工的保障水平很高,國有單位的職工生老病死都有保障,但覆蓋麵小,農村則靠人民公社實行五保;所以覆蓋麵也很小。二是社會保障是通過單位來實現的。改革以後,單位變化了,有的改製了,有的不景氣,有的破產了,但過去形成的企業積累都通過上交利稅,交給國家了,現在無力保障。80年代以後就進行了社會保障體製的改革,現在國家設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作有了很大成績,但問題還很多,要建立包括養老、失業、醫療等方麵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這是對社會起穩定作用的基本條件。
(2000年第4期《學海》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麵臨的形勢和任務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變化與原因分析中國農民是個龐大的社會群體,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人民公社的解體,農村生產關係的變革,經濟的發展,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的分化,關係著農業和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關係著中國經濟社會宏觀形勢的安定與否,許多社會現象的因和果,都與農民群體分化的狀況有關聯,所以,在現階段研究農村階層結構分化這個課題有很重要的意義。
中國正在經曆著由傳統的農業、農村社會向現代的工業化、城市化社會轉型的過程,但由於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學習蘇聯,實行了計劃經濟體製,所以同時還在經曆著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這兩種轉變交織著同時進行,大大增加了轉變的困難和複雜程度,產生了種種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中國農村社會的結構分化正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進行的,所以出現了很多中國特有的分化過程和分化現象,產生了一些中國特有的社會階層,其中有些是暫時的、過渡性的,有些則會成長為新的社會階層,形成中國特有的社會結構,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認識。
1978年,中國有9625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79014萬人,見《中國統計年鑒(1999)》,以下的人口數字引自此書。
占81.1%。這7.9億人被組織在5萬多個人民公社裏,實行集體所有、集體勞動、統一經營、平均分配,身份都是人民公社社員。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正在進行著一個工業化過程,按一般市場經濟國家的發展規律,這也是一個農民大量減少、大量進城、同時進行著城市化的過程。但因為中國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製度,農民不能自由流動,戶籍不能輕易改變,所以出現了一個中國特有的現象,一方麵是快速的工業化;另一方麵是農民的絕對量還在逐年增加。到1998年,農村人口增加到萬人,比1978年增加7854萬人,平均每年遞增392.7萬人。
年中隻有兩年例外:1984年比上年減少394萬人,1992年比上年減少481萬人,都是因為這兩年第二、第三產業超高速增長,國家戶口政策有所鬆動的結果。
曆史規律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從1978年到1998年,年間,全國人口從96259萬人,增加到124810萬人,純增28551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純增20697萬人,每年城市人口純增1034.9萬人。有一小部分是城市人口自然增長,大部分則是農民以各種形式進入城鎮,成為城鎮居民。如通過考入大中專學校、參軍轉幹、赤腳醫生和民辦教師轉正、講師以上知識分子家屬隨遷、特殊工礦區招工轉正、城區擴大土地被征地農民就地轉為居民等等。20年間共有15601萬農民進入城鎮,平均每年有780萬農民轉為城鎮居民。所以,到199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30.4%,平均每年提高0.62個百分點。當然,如果不是計劃經濟體製形成的戶籍製度的限製,中國現在的城市化率還會高得多。199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79395.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18.4%,第二產業占48.7%,第三產業占32.9%。這已是一個中等工業化階段的經濟結構,但城市率隻有30.4%,出現了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變化與原因分析化的局麵,這種狀況已經影響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到社會的全麵進步。近幾年市場疲軟,許多商品在人均產量並不高的情況下,卻銷售困難,這與城市化滯後是有關係的。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文件提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準備要“進一步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製度”,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到小城鎮落戶,以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一年過去了,關於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製度的政策還未正式出台,東部沿海諸省市的小城鎮建設熱情繼續高漲,中西部則反應平淡,而農民進小城鎮的勁頭倒不如1992、1993年那樣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