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小康社會的目標,進入了向現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麵臨的形勢和任務化社會過渡的發展新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實現小康;第三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水平。1999年,我國GDP為億元,人均6517元,按彙率折算為788美元,真正達到了小平同誌在20年前提出的目標。如按國際上另一種購買力價格來折算,則就大大超過了。這人均788美元,是就全國平均水平說的,而在東南沿海,在大中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一帶,則人均GDP已達到3000美元左右,有2億左右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相當富裕,相當現代化了。當然發展還很不平衡,我們至今還有約4000萬人口處於貧困狀態,還未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還隻能說現在全國已基本實現小康社會,今後30~50年,是由小康社會向中等發達的現代化社會過渡的發展階段。
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新問題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這將會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引起很大變化,出現許多新的現象和新的問題。
第一,經濟發展遇到了新問題。1993年以後,GDP的增長速度逐年下降,已從1992年的14.2%降到1996年的9.6%、1997的8.8%、1998年的7.8%,1999年為7.1%。特別是從1997年以後市場疲軟,工農業產品銷售普遍困難,60%以上的商品供過於求,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加上亞洲金融危機,出口受阻。許多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虧損嚴重,國有企業改革,困難重重,工人下崗約2000萬人(已有1000多萬下崗職工重新就業),物價下跌,生產、生活資料價格指數連續20多個月下降,三年內國家連續七次降息,鼓勵投資和消費,著力開拓市場,擴大內需,但見效不大,由通貨膨脹變為通貨緊縮。從1998年起,國家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搞基本建設投資,支撐經濟增長,但帶動社會投資不多。今年,國家還要繼續采取擴張財政政策,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
第二,農業連年豐收,農產品銷售困難,價格大幅下降,鄉鎮企業效益滑坡,農民增加收入成了問題。
1996年農業特大豐收,糧食總產超過5億噸,從此徹底改變了糧食供應短缺的局麵,消除了1994年由美國世界觀察所所長布朗教授提出的“誰來養活中國”的驚恐議論。以後三年各種農產品又連續豐收,弄得倉盈庫滿,糧食、棉花等農產品都大量積壓,銷售不出去。近幾年,國家投資修建了倉庫,還是放不下,有些隻好露天堆放。農產品價格直線下降。1996年1月,大米、小麥、玉米三種糧食平均價格為每市斤1.0355元,年11月下降為每市斤0.7075元,降幅為31.7%,其他棉花、油料、菜、果以及肉類、禽、蛋等產品的價格也都大幅下降,農民收入由此減少很多。加上鄉鎮企業正在改製調整,產品銷售不暢,無論是經營者還是職工的收入,大部分都是減少的。因為城市經濟不景氣,大量辭退外來民工,也使農民進城打工的收入大量減少。
從這幾個方麵看,這三年農村是增產不增收,有些還減收,特別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地區,多數農民的收入是減少的,農民負擔又減不下來。1997年,國家就提出擴大內需、開拓農村市場,至今擴銷不了,原因不是農民不需要商品,而是無錢購買。
現在全國總人口中,農民占69.6%,但隻購買39%的商品。
第三,經濟發展了,經濟結構調整了,但社會結構沒有相應調整,社會事業沒有相應發展,社會事業的管理體製沒有相應改革,使經濟社會不能協調發展。
按一般發展規律,工業化、城市化應該是同步的,但因為我國的計劃經濟體製條件下形成的二元社會結構、戶籍管理製度沒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麵臨的形勢和任務有及時改革,阻滯了城市化的發展。1998年,我國的工業化已達到了中期發展水平,但城市化率隻有30.4%,低於1996年世界平均達到45.5%的水平,也低於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水平,使城鄉比例失調。有學者計算過,如果我國能調整政策在若幹年內使城市化水平達到45.5%的世界水平,那將有1.8億農民進入城鎮,將會創造巨大的生產力和消費,現在許多經濟、社會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所以說目前城鄉比例不當是最大的比例失調。
這20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了,成績巨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環保、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都有了發展,但與經濟發展相比,則相對滯後了,沒有相應地發展,由此產生了種種社會問題,也影響、阻礙了經濟的更好發展。以教育為例,早在80年代末,小平同誌就說過,改革開放以來,一個失誤是教育落後了,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國的基礎教育辦得是比較好的,問題主要出在高等教育上。我國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群眾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我們曾對全國1000戶貧困家庭婦女做過一個調查,問她們第一位的願望是什麼?85%的人回答是要讓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現在很多家庭強烈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發展動力。1985年全國有所大學,到1997年還隻有1020所大學,當然在校學生規模擴大了一些,政府壟斷辦大學,嚴格限製民間辦大學,到現在省級政府也隻有批準辦大專學校的權力,而沒有辦大學的權力。到1997年,我國隻有370萬大學生,適齡青年上大學的入學率,1997年隻有6.5%,遠遠低於世界平均16.7%的水平。所以這幾年出現了高中生出國留學的潮流,使人才和資金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