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馬克思主義自身固有的理論品質,是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我們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做到“四個看到”,堅持“三個解放”,深化對“三大規律”的認識,不斷開拓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從而在新世紀革命和建設的征程上,永遠保持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節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
江澤民同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發展大國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曆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麵進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是對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在新的形勢下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發展之所以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因為:
(一)體現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要靠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曆史責任,就是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鬥爭,就是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鬥爭。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的勝利實現。進行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開始作為突出的曆史任務擺在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麵前。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以後,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經曆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是中國以往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
在20多年裏,我們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自始至終把發展擺在了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位置,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這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激烈變動的國際局勢中掌握主動的根本原因。實踐證明,沒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就沒有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就沒有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和發展。
(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推動中國曆史的前進要靠發展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個生長、成熟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曆一個從低到高、從初級到高級的很長的發展過程。我國曆史發展是跨越了資本主義的成熟階段,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這樣的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一個很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經階段,是一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全麵發展的階段,是一個社會主義因素不斷生長和成熟的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隻要不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經濟建設始終是中心工作。隻要把發展問題解決好了,社會主義才有可能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過渡,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步。解決當今中國的所有問題,關鍵在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