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麵臨的問題和困難還很多。我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麵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麵占優勢的壓力;民主法製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麵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說,我國的整體經濟實力,雖然在分項經濟指標的總量上進入世界前幾位,但由於有13億人口之多,人均占有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巨大。目前,我國的GDP僅相當於美國的1/8,人均GDP占有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35,位居世界第一百位以後,國際競爭力排名居世界第三十一位,金融競爭力僅居第四十四位;在經濟質量方麵,也有很大差距。例如,中國作為第四大生產製造國,有1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普遍存在“六少一缺”的狀況,即品種少、名牌少、高檔產品少、高附加值產品少、高科技含量的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少和缺乏核心技術,許多產品的關鍵技術和零部件都要進口,中國製造業麵臨著如何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艱巨任務。我國的軍力雖然居世界前幾位,但其軍費開支僅相當於美國的1/25,日本的1/3。在軍事理論、軍事科技人才和軍事技術裝備上與美俄等先進國家的差距更大,尚不具備全球作戰的能力。我國的科技能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科研人員、科研裝備、科研體係、科技輸出、科技成果向科技產品的轉化率等方麵與世界水準差距明顯,中國至今沒有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國的創新力,不單指科技創新的能力,而是指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走在時代的前沿,並不斷創造新思想、新理論、新經濟、新科技和新文化的能力。前蘇聯的科技曾占世界工藝交流量的1/4,在20世紀的偉大發現中,有1/3屬於前蘇聯學者,反映了它在科技領域有很強的創新能力。美國則更勝一籌。目前我國還處於向發達國家學習模仿階段,在各個領域的創新能力與他們的差距較大。人口眾多造成我國的人均公共教育經費明顯偏低,在所有教育現代化國家中,最低的韓國也高出我國25倍,絕大多數國家超過我國100倍,最高的挪威高出182倍。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88年的260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770美元,但人均公共教育經費隻由7.59美元上升到14.26美元。在教育現代化的12項評價指標中,我國的公共教育經費、留級生的百分比、小學淨入學率等已達到起限,學前教育毛入學率、成人識字率已接近起限,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中學淨入學率、預期的正規教育年數、每10萬居民中的大學生人數等指標仍有一定差距,人均公共教育經費和大學毛入學率和教育現代化的評價指標之間則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我們的任務很艱巨。
要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困難,從根本上說,都必須依靠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要靠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靠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心,要靠發展;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係、解決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要靠發展;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扞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要靠發展;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要靠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要靠發展。總之,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的出路在於發展,中國的希望在於發展,中華民族的命運和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皆係於發展。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當代中國須臾不可偏離的主題,是我們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隻有緊緊咬住發展這個主題不放鬆,才有可能抓住跨越式發展的曆史性機遇,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優勢。